因果关系与历史知识网络的建构

时间:2022-03-21 09:47:3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以通史为线索编排是其典型特点,而在强调通史时间线索的同时,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的因果关系对历史知识网络的建立也尤其重要。
  关键词:因果关系;历史知识网络;中国晚清史]
  2004年以来所用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而如今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则是以通史为线索。以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该单元以通史线索揭示了1840—1912晚清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但因为高度概括浓缩,并未全面详细展开晚清各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主要是以因果关系角度进行补充扩展,以建构晚清历史知识网络。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朝上国迷梦破灭,虽然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学习先进的军事科技,但并没有实践,外国资本主义涌入,传统手工业破产,小农经济瓦解,中国沦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与原料产地,再加上沉重的赔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由于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抵制,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由于洋务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由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只学西方科技而不学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导致近代化进程比大致同时期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的日本落后,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清政府为偿还巨额赔款,增加税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变法图存,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趁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激化,农民阶级发起“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但义和团运动遭八国联军镇压,《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此清政府虽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改革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建的知识网络。要学好历史,必须抓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用因果关系这样一条线串连起来,正如上文所示,以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例,以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为因与中国对此作出的反应为果,通过因果关系,把晚清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很好地串联起来。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按因果关系找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能够在晚清这一时空框架下对历史事件作出合理解释,在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进而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这就是一名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M].岳麓书社出版,2004.
  [2]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2018.
  [3]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4]张汉林.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2016(29):14-18.
  [5]张霞.高三历史复习中如何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J].考试周刊,2012(88).
  [6]穆维永.浅谈高考复习过程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J].中學教学参考,2010(72).

推荐访问:因果关系 建构 知识 历史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