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以前,汉字在东亚各国长期稳居唯一国际交流文字的“宝座”。之后,民族主义的觉醒、国家强弱的制约、心理上的文化偏执,多重打压冲击,造就了汉字跌宕起伏的传承往事。
风靡和再风靡
“当我从仁川机场出来,一路看着广告牌、店铺招牌,到首尔市区,真的很难找到汉字。”作家徐静波早年曾在《走进韩国》一文中写下对首尔的最初印象。近一个半世纪以来,韩国、日本、越南……传统东亚文化圈,在西洋文化冲击下土崩瓦解,自1970 年韩国废除汉字之后的45 年间,汉字在韩国全面“退场”似乎是可以预料到的结果。
然而,时间总是那么神奇,今天若是再去一次韩国,也许是另一番景象,汉字不再“隐身”,而是跃然各处,抬眼可见。不必惊讶前后反差,2005 年,韩国颁布规定,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重新恢复汉字;2017 年417万人赴韩旅游、每年中韩企业产生近3000 亿美元交易额。政策觉醒、消费可观带来的双重“蝴蝶效应”,汉字回归不可阻挡。
的确,中国经济飞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韩国连年经济萧条和内需不足,中韩企业联手激增,会汉语的韩国职员成了“香饽饽”。这一热潮也蔓延到韩国教育圈,不单是韩国高中生更倾向于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连三四岁小朋友都被送到“汉语为必修课”的中韩双语幼儿园;而公立小学只需缴纳一些托管费,就有专门中文老师教授汉语;值得庆贺的是,韩国计划从 2019 年起,全国小学五到六年级教材将标注汉字及其读音和释义。
如果觉得韩国对汉字足够“敬为上宾”,那么,日本汉字爱好者孜孜不倦向东亚乃至世界推崇的“汉字情结”,用“狂热”形容亦不为过。“世界汉字化即平和,我等日本之汉字党……”在日本互联网空间,这首汉字歌,足以证明了汉字在狂热粉心中的魅力,恨不得分分钟秒杀其他文字,将汉字推向未来世界通用语之巅。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也有同感。日本文部省关于“你对汉字抱有怎样看法”的一项调查显示,72.4% 的人表示“汉字是书写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中有52.5%的人认为“应该踏踏实实学好汉字”。
汉字风靡显然带动了日本汉字产业的繁荣。2009 年出版的《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登上畅销榜首;汉字谜语类节目《六角猜谜》以高收视率挤进娱乐节目排行前三;汉语水平考试报名人数在55 种语言中超过英语,十年前就突破了270 万;京都汉字博物馆10米高的汉字塔,展示了5 万个汉字,每年12 月12日评选出一个年度汉字,已成惯例。
旅居中国二十余年的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韩国籍教授林惠彬认为,汉字的兴盛,不能只看经济利益或实用价值,而应注重发扬它的精神文化,毕竟汉字在语言表现力、思考能力上的“深谋远虑”高于韩文、日文,这应是中日韩三国学术界的共识。
千年前东亚风靡汉字,如今,汉字再度开始风靡。
废除不了必须复活
纵观历史,对于汉字,韩国“废又兴”,日本由“废还是不废”到最终保留,日韩对于汉字的欲拒还迎,非常纠结,恰恰说明了汉字存在有其深层含义。1970 年,韩国将汉字从教育机构和官方文件中抹去,推崇原先占据辅助地位且“不正式”的谚文。
谚文出自于朝鲜世宗大王1443年成书的《训民正音》,与日文的“假名”一样,仅限于表音。朴正熙时代,正式废除汉字,全面推广谚文教育。可很快,废除汉字的“后遗症”出现了。韩国年轻人想了解自己国家,却读不懂带有汉字的古籍、文献、法律,甚至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闹了些“啼笑皆非”的笑话。比如,韩国高铁施工方在制作混凝土枕木时,因将“防水”错认为是“放水”,导致155000根枕木龟裂;32 岁的白领朴先生,参加哥哥婚礼接待宾客,因看不懂结婚红包上的汉字姓名,几度冒冷汗。
最重要的是,韩语中藏有大量汉字词汇,占到了四分之三,这就确定了汉字永远不可能退场。“汉字在日韩从来没有‘废除还是复活’一说,他们骨子里就带有汉字基因,他们只是依附于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体系,从而扰乱了汉字之前普遍且唯一的状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说。
相比韩国,日本在汉字上的做法就明智了许多——保留。日本学者曾嘲笑过韩国太早废除汉字的“鲁莽”,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甘愿受制于汉字的束缚,事实上,在日本,中国人能看懂的汉字并不是“中国汉字”,而是重新被赋予新意的“日本汉字”,共有2136 个。比如艺术的“艺”字,在日本漢字中,写作“芸”。“附近”则简化为“付近”,“人参”用“胡萝卜”表达,“手紙”的意思是“信”。
谁决定汉字的命运
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认为,汉字的命运,不是汉字本身决定,而是由国家力量强弱决定的。汉字作为一个工具,人类愿不愿用,用的范围多寡,都与国家这个上层建筑一脉相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或者复兴汉字,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强大了。”
如果我们往回追溯,关注汉字在东亚文化群命运起伏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便能更清晰地理解国家命运等同于汉字命运。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战败,失去了东亚文化圈的传统领导地位,再加上战后的民族主义思潮相继在日韩觉醒,“废除一说”自然提上了日程;1898 年,韩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创刊全用纯韩字,1970年,韩国下令废除汉字;2005 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日渐强大,韩国人后悔废除汉字,并恢复汉字;而在甲午战争之前的1868 年明治维新,日本就感到大清衰落,转而学习西方,“废汉字、立新字”成了日本文化界的热门;1945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美国人主张思想控制,禁止在公文中使用汉字,意欲使日语罗马字化,但这一理由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绝,认为汉字是日本国家的文化之根本,必须与天皇制度一起保留。
此后,人类进入新世纪,韩国因废除而后悔,日本则持续保留了汉字,拥有70% 华人的新加坡也果断摒弃了自创的一套根本出不了境的简化字,全面使用中国大陆简化汉字。“汉字既是工具,又是桥梁,作为一个切入点,你只有认识汉字、会用汉字,才能读懂中国。”杨庆存认为,透过有故事、有文化、有思想的汉字,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预测,鉴于中国13 亿人口的基数,以及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未来使用汉字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以越南为例,虽然已全面拉丁化,但使用汉语的路名、地名却日渐增多,汉字在东南亚很多国家,即便不能回到母语的地位,但会接近英文在世界的地位。
汉字本身的传承,就带有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人类意义。杨庆存认为,汉文化中的“中华和为贵、尊师重道、以人为本”,正沿着汉字的繁荣根基,打造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指引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和平、稳定、美好的舞台。
(摘自《新民周刊》2018年第45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