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畜,谤誉由人

时间:2022-03-21 09:45:5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猪纹黑陶钵新石器时代高11.6cm口径17.2cm长21.2cm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不少现代人心目中,猪是既懒又蠢的动物。然而,中国古代先民对此却有不尽相同的观念。
  猪为六畜之首。古人对猪的表述文字有很多,《方言》中说:“猪……关东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其子谓之豚,或谓之豯。”在古代民间,“刚鬣”“亥氏”“糟糠氏”“黑面郎”“乌羊”“乌金”“乌将军”“长喙将军”和“天蓬元帅”等,都是猪的别名。
  早在公元前13世纪,“豕”已见于甲骨文记载。至于我国养猪的历史则更早,可追溯到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舞阳贾湖、广西桂林甑皮岩、陕西西安半坡、河北磁山、浙江跨湖桥、山东大汶口、甘肃大地湾等遗址中已能见到家猪骨骼,这说明当时人类对猪的驯养较为普遍。
  在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中,特别是墓葬里,都不乏猪的陪葬遗骸,原始先民可能以拥有猪的多寡来衡量地位高低或贫富程度。除了猪骨,在出土的陪葬品中还有陶猪、玉猪龙和绘有猪形图案的各种器物。例如,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夹炭黑陶钵,其外壁两侧刻绘有猪纹形象,长嘴大眼、鬃毛根立,猪身上还装饰有圆圈、花叶纹饰,十分生动。
  从出土文物看,我国远古时期就有以猪为图腾或崇拜对象的痕迹。辽宁红山遗址女神庙的主室内就有一头平卧大猪,猪的两只前足塑成爪型,是把猪神化为龙的表现。这个放置于女神庙重要位置的“猪龙”,应是远古“红山人”所崇拜的图腾。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出土了一件玉雕,雕刻主体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鸟的双翼又分别作两个猪头形,猪鼻前突,猪嘴微张,猪眼较大,猪耳上翘。从造型上看,此玉雕可能反映了当时的鸟崇拜和猪崇拜。此外,商代用作占卜的猪肩胛骨、青铜文化中的猪造型,也可能是豬崇拜的遗迹。
青铜猪 商
石猪 东汉 四川博物院藏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还常以猪为祭品、为上牲。在商代早期偃师商城遗址祭祀区,猪是数量最多的牺牲,超过300头。《国语·楚语》说:“天子举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礼记·王制》也说:“天子社稷则太牢,诸侯社稷则少牢。”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无论“太牢”还是“少牢”,都包括猪。这足以说明猪在古人心目中圣洁崇高的地位,因为不洁之物是不能献祭给鬼神的。
  猪作为祭祀用品的习俗,也被后世一直沿用。天子王侯的国祭如此,黎民百姓的家祭也要“陈豕于室”,合家而祭。故而,甲骨文中的“家”字,就是“宀”下有个“豕”,这也是今天我们书写的“家”的由来。
  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猪是财富的象征,是信仰的图腾,是祭祀的上牲,猪的形象是正面的。但是,最迟到春秋时期,人们对猪的看法或评价已出现“杂音”。
  《左传》记载,在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国大夫叔向想要娶申公巫臣美丽的女儿为妻,他的母亲劝阻说:“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厌,忿颣无期,谓之封豕。”这段话是说,从前有仍氏有个女儿非常美貌,头发乌黑、光可鉴人,名叫“玄妻”。后夔娶了她后生下伯封,心地和猪一样,贪婪不知满足,忿恨没有限度,被人称作“封豕”。在这里,猪已经被认为是“贪婪无厌、忿颣无期”的。
青铜镀金猪 汉
洪州窑青瓷猪圈 西晋 瑞昌码头晋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猪圈陶模汉 39.4×22.9×27.9cm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上述“杂音”的来源可能更为久远,难以考证其因由。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崇奉猪图腾的氏族部落的信念中,猪图腾是至善大能的,至于以猪为贪婪残忍象征的氏族部落,则可能是仇恨、敌视崇尚猪图腾的部落,从而形成了与崇猪观念相反的遗风。
  到了秦汉时期,蔡邕在《独断》篇中说:“春荐韮卵,夏荐麦鱼,秋荐黍豚,冬荐稻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羽命令侍卫给樊哙“猪肘子”,“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羊彘千双……此亦比千乘之家。”这些文献资料说明,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饲养猪,以提供肉食,并且将猪视作财富的象征。
猪形玉握 汉 长10.6cm 高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推荐访问: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