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禅宗修持与仙道修炼的区别(下)

时间:2022-03-21 09:41:4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元一世纪东汉明帝永年间,印度佛教经由西域传入我国,当时正是中国思想界儒学一统天下之日。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当时深受儒学熏陶的士大夫看来,只是一种道士的方术,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直至魏晋,玄佛合流,佛教才得以迅速传播。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汉末有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然后是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西晋又有“八王之乱”。这一时期,老百姓饱受苦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不但如此,连当时的读书人也深受其害,“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这是佛教得以流行的社会基础。
  与此同时,一大批中国僧人,如僧肇、道生等均致力于佛教中国化的工作。僧肇运用老庄无为心法的理论,来发挥般若性空论,道生也用老庄玄学的恪义方法,创立了顿悟成佛论等,他们都为以后禅宗的崛起,做了充分的准备。由此可见,禅宗的形成及流行,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的。
  “自性”,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诸法各自不变不改之性。在不少禅师那里,常常被理解为个体生命的绝对性。作为禅宗“宗经”的《坛经》,在许多方面都是围绕“自性”或“自见本性”展开的。在禅宗看来,“世界”、“佛”都包括在“自性”中。这种以性学(自性)为主导思想的修持法门,是与仙道修炼中的“性命双修”思想格格不入的。仙道修炼以修命为基础(开发强盛元阳真气能量、运炼周天炼形),进而逐步改变身心的变化,进入长生久视的境界。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作为典型的中国佛教,禅宗没有照搬印度佛教的教义,一如法相宗。而是把印度佛教的精神(如僧肇发挥的般若性空论、道生创立的顿悟成佛论)同中国传统的思想(如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坐忘”、孟子的性善、王弼的“言不盡意”、郭象的“不知而知”等)结合起来,提出了顿悟成佛和渐悟成佛之说。不仅强调人人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而且成佛也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累世修行了。所有这些,对于历经苦难而又无力抗争的民众来说,无疑是有极大吸引力的。
  当然,人间的苦难,并不只如佛教徒所说,是由个人的愚昧(即“无明”)造成的,它还有其社会外界原因。这样就牵涉到对禅宗的评价问题了。以前我们总说,禅宗对劳动人民有更大的欺骗作用,当然是对的;因为它确实更为廉价地出售天国的门票。说它对佛教本身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也是对的,因为它强调的不是佛教的仪式,如念经、坐禅等,而只是它的精神。禅宗所追求的瞬息永恒、万物一体的顿悟和渐悟境界,不如说是某种审美感受。也许、正是这种审美感受,驱使着一批又一批的信徒投向它的怀抱。近年来出现的禅宗热,无疑表达了现代人要求克服“异化”(权力、金钱等)、实现自我的一种努力。至于效果如何,只有追求信奉者来下结论了。

推荐访问:禅宗 修炼 仙道 修持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