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盐、恐油、恐糖,你可能患上了“食物焦虑症”

时间:2022-03-21 09:33:3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少油少盐=油盐不进?


  都市白领林舟(化名)被朋友们称为“油盐杀手”,一起聚餐时,林舟总会和餐厅服务员说一句:“让厨师少放点油少放点盐,再给我来一碗清水。”清水是用来涮菜的。以便洗掉菜上的油和盐。
  在林舟看来,油里面都是脂肪,吃多了容易“腻”在血管里,有动脉硬化甚至血栓的风险。而少盐主要是为了避免钠超标,同时预防高盐引发的高血压,顺便减少口渴后喝太多水给肾脏增加的负担。
  日常生活中,摄入过量油盐已成为都市人健康隐患之一。不过,凡事需适可而止。像林舟这样把自己活成一个资深的“朋友圈养生学家”,也许只能养出一身焦虑。所以,与其“油盐不进”,不如“兼听则明”;通过权威的资料和科学地计算来把握科学饮食的“度”——《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盐不超过6 g,烹调油25~30 g。

当健康遇到甜食,如何选择?


  糖类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从而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满足。不过,总有人追慕美妙的三围,拒绝一切“甜”的东西,甚至不吃米饭、馒头等主食。不幸的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严格“断糖”会导致脂肪消耗过度引起低血糖。
  林舟怎么也想不到,她的那群素食姐妹们竟然有人会患上糖尿病,原因是“不吃荤腥造成的主食摄入过多”。
  “肥胖和能量摄入过高有关”,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食品安全博士鐘凯这样解释。甜食属于“高糖”,因此过量食入会导致肥胖,但肥胖不只是由糖引起的,不吃糖但摄入很多淀粉类食物,同样会引起肥胖。
  有没有一种可以产生“甜味”的替代品,让人们可以放心吃?答案是——甜味剂。对于一些人来说,甜味剂的诞生是天大的福音。钟凯解释,它们的甜度数百倍于蔗糖,但提供的热量却远低于蔗糖,有些种类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简单来说,它们既能满足公众对甜的渴望。又可以避免因能量摄入过多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事实上,只要按照国家规定合理添加和食用,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无论是“恐盐”“恐油”抑或是“恐糖”,都代表了公众对食物中不那么健康的成分的恐惧。但如果仔细审视“饮食恐慌”,你会发现,只要遵循“适量”原则,很多被严重妖魔化的成分其实不至于像人们想的害处那么大。与其终日恐慌、或奋力躲开某些食物,不如多看看标签上的含量,在心里计算好最合适的份额,将享受美食和健康的平衡握在自己手里。

推荐访问:患上 食物 焦虑症 恐盐 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