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居城市中,城市扩张会给自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王翀认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善用资源很重要”。她提到 “ 现在提及较多的共享型经济的概念以及更新利用的概念,建立在对现有资源利用模式的反思上,就带来很多经济的机会”。
同时,城市空间的塑造“应当是自然而然的,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好的设计应当服务所有人,而不同人对于设计的解读又不一样。比如一个好的城市雕塑,它可以传递艺术和美,同时它也可以是与小朋友互动的玩具,还可以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记录。人们可以在多次体验时对城市空间产生不断的新的认识,同时随之得到充实和成长”。
合肥中央公园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尝试,我们在设计竞赛中完全保留了原有骆岗机场近3公里的跑道,同时保留了和加强了场地上的原生自然体系。这种做法在中国的公共空间塑造上是创新的,因为在上个10年到20年的城市建设,积极地改善和扩张是主流。
都柏林Stephen"s Green是我最常去的公园
我曾在都柏林生活和工作了多年,一方面是因为它位处市中心,不管是城市庆典活动,还是日常的途经或工作日午餐,都能找到适宜的空间,同时公园自然的风貌,让人感觉是有别于喧哗城市的静谧之所。难能可贵的是,城市对于公园的管理也在不断进步,现在都柏林的居民在讨论如何让公园的边界更开放。
将动物的展示安排在高于游客的位置,让人类反思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川是“国宝”大熊猫的家园,也是全球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自然栖息地。成都作为其中心城市,正积极致力于城市开发的转型和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与澳洲的动植物园设计专家合作,吸取了自然隔断及栖息地设计的观叶意见。方案成果主要基于人们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的感知和建立联系的心理研究。在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设计策略来化解人类主宰自然的固有思维,包括在主要路径上不设围栏,仅通过主要的开口来限制干扰动物的人类观察。
未来的中国城市居民希望看到的是传承、变化是逐步的,适应自然生态体系的。相对于“眼花缭乱的”全新转变,人们更希望看到变化与场地文脉及自然产生联系。
我最理想的城市人居生活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治安、基础建设、医疗水平、文化与环境及教育等是宜居城市的基本指标。而宜居城市之所以宜居有多重方面的原因,包括环境、历史人文,城市管理制度,居民教育水平等等。我个人有幸参与到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这个过程建立在总结前几十年中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体现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成熟和决心。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它不是某个规划师理想的城市模型,而是一个多方合作,集国内外专业团队投入的一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