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时间:2022-03-21 09:31: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老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本文从“知雄守雌”、“无为而无不为”、无欲无私和“虚静”几个方面,论述了《老子》中的修身之道。
  关键词:修身;知雄守雌;无为;无欲无私;虚静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追随“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但是《老子》书中“道”的含义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1]“老子以人能‘知道’、‘用道’,最终形成了其思想体系的落脚点——‘德’。所谓‘德’是落到‘人’身上知‘道’、用‘道’的自觉之行。”[2]老子的道德观是一种博大的道德观。老子曰:“修之家,其道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以天下观天下。”[1]其最终的目的是家国和谐、天下太平。具体而言,《老子》中的修身智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知雄守雌”、“无为而无不为”、无欲无私和“虚静”。
  首先是“知雄守雌”的思想。它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学者们常讲的老子的辩证法。在《老子·第二十八章》中,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思想。它的意思是,我们虽然明白雄强的道理,但不可过分的强求,过分的强求反而违反了自然本性,是不符合天道的,最终的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在这里,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3]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他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胜极则衰。“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3]老子思想玄之又玄,他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3]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与之相关的,“无为而无不为”也是老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在这里他所讲的“无为”并不是要求我们无所作为,毫无行动。那么这种思想反而是消极而没有意义的。“无为”即不乱作为,不过分作为,遵循天道,伺机而动。有时候一味地作为而不切合实际看似是积极的,实际只会招致失败。在《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所讲的:“有时候有所作为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会招致损害”,就是这个意思。在书中,老子给我们讲述了“道”的运行。“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所以它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是效仿天道而行动的人。因此,圣人也应该以“无为”的态度行事,像对待刍狗一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3](《老子·第五章》)在这里,圣人对待百姓看似冷漠的态度,实是一种大的仁爱。老子的这一观点,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看待。老子说政令繁多反而会让人更加迷惑,也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这里讲的是统治者不应该过分的干预人民,不施行太多的政令,让百姓拥有充分的自由,百姓自身就能把自己的生产生活搞好,这是一种统治的大智慧。“但是,老子对无为思想的表述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些消极的成分,如他主张“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在社会理想上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4]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老子所说的“道”也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的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他说“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3]这也像孔圣人所说“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5]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所以失去的人最懂得珍惜,但是失去了这些看似平淡的东西之后是否能再次得到呢,我们难以得知。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正所谓“无欲则刚”,没有过多的欲念就不会产生烦忧之事。而且顺应自然,不过分追求反而能够有所获得。就像“天道从不为了自己而自然地运行一样,圣人遇事也将自己置之度外,谦让无争,反而能保全自身,在众人之中领先。”[3]“就像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一样,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3]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作为一种学说思想,它本身就有意义。
  《老子》中关于修身的智慧最后一点是保持虚静。对于人们的精神信仰,老子提出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他说,圣智、仁义、巧利都是巧饰。“抛弃了智巧人们可以获得自然的智慧,抛弃了仁义人们自然就可以恢复慈孝的天性。”我们平时所奉为信条的种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仿佛都成了一种反面的东西而遭到打击。它们成了我们恢复纯洁朴实天性的一种阻碍。其实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抛弃对信仰的一种过分的偏执,宁愿“守拙”,做一个“愚昧而笨拙的人”,不至于让心灵不至于慢慢变得太过狭隘。就像老子所说“恢复清净就能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认识了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会无所不包,就获得了“道”,这就叫做聪明。”[3]老子认为抛却了浇薄浮华的信条的人是朴实敦厚的人,才是大丈夫。我们可以用老子自己的话来总结这种修心的智慧,就叫做“虚静”。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6]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知雄守雌”让我们懂得适可而止;“无为而无不为”教导我们不胡乱作为;无欲无私启示我们体会平凡生活中的乐趣;而保持虚静能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的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陈成吒.先秦老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
  [3]老子.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周叶君.《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2 (1).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商務印书馆,1934.

推荐访问:浅谈 修身 老子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