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慕课对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2-03-21 09:31: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学校与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资源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垄断和控制地位,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成为音乐课教学当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音乐课堂相比,慕课属于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适应信息技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本论题关于慕课和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讨论,旨在进一步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音乐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慕课;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
  当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学生可以多渠道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鉴赏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逐步下降,也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当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到瓶颈期,高校公共音乐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音乐快速发展,教材上的音乐鉴赏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学生日渐多变的音乐文化发展需求。首先,教材中选取的古典音乐或民乐,虽然是精品,但由于年代久远,通常采用CD影音方式重放,不仅音响效果欠佳令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且表现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状存在较大差异,让学生难以深入其中,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力度微弱。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匹配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得课堂教学差强人意,出现了学生爱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
  二、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差距
  慕课属于大型开放在线课程,此概念由2008年加拿大学者提出,2012年得到快速发展。即教师将课堂教学短视频发布到网上,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反复观看,不仅可以重复观看,还可以自主进行暂停或快进,及时调整个人近阶段的学习情况。另外慕课中也有学习效果检测,学生可以经过检测来完成课程证书。虽然慕课课程具有众多优势,但也存在有不足之处。例如,利用视频取代面对面直接交流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是适应于所以科目。尤其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课程,如舞蹈、声乐等等。因其专业的特殊性现场的讲解和指导是很必要,而这是慕课无法完成的。慕课教学主要解决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但却降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和即兴性。
  三、慕课在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中的应用利弊
  由于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难度并不是很高,也没有较强的进阶性,所以选用慕课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慕课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能够让学生更有效的面对音乐大师,同时数字化平台与网络的应用将丰富多元的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使教学范围更宽泛,音乐鉴赏质量更高。慕课有效使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教学设施,让课堂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自主权。由于音乐种类丰富,不同类型的音乐也有较大的差距,加之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基础也各有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慕课进行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更為有效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
  四、慕课在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设计
  尽管目前构建科学完善的音乐鉴赏慕课课程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可以结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特点和教学大纲进行分析,有效应用慕课的课程思维重新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编辑网络上高质量的文字资料与视频以方便学生课下进行下载使用。同时还要做好PPT教案与文稿教案的归纳梳理,使学生充分了解课堂学习的重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鉴赏兴趣。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慕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要让学生通读文告观看电子视频来欣赏作品,在此基础上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思考和探究。通过帖子进行讨论,以小组为中心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对章节性内容进行互动和讨论,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素养,同时教师也在慕课平台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回帖,师生配合,有效进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与学习。
  五、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形势促使慕课概念越来越受到教学领域的广泛重视。慕课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进一步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借助开放性、网络化等众多优势和特征,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教师合理引导,线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的慕课课程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坐标。
  参考文献:
  [1]秦朝晖,何云峰.发挥“慕课”资源优势破解公共基础课教学困境[J].中国高等教育,2018 (11).
  [2]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7 (07).
  [3]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7 (07).

推荐访问:浅谈 鉴赏 机遇 挑战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