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即枷锁吗

时间:2022-03-21 09:30:1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国内外对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主题的评价,可谓是林林总总。那么它到底是女性主义还是非女性主义作品呢?不可否认,这篇小说涉及到女性意识,但不是女性主义——实现男女平等,因为它更侧重揭示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及争取自由的反抗精神。文本解读将带领读者从人性的角度发掘女主人公追求自由的动机;从道德的层面洞察男权社会中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
  关键词:婚姻;自由;道德
  一、主题的探讨
  国内外对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主题的评价,可谓是林林总总。那么它到底是女性主义还是是非女性主义作品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弄明白什么是女性主义。著名学者李银河认为,女性主义就是实现男女平等。[1]肖邦的传记作者皮尔·塞耶斯逖德坚持“《一小时的故事》是女性自立主题的极端例子”(Per Seyersted,1969)。女性主义叙事学的领军人物苏珊·兰瑟也认为这一作品表明了“单一的”、“特别清晰的”反男权压迫的意识形态立场。然而,[2]国内著名学者申丹教授却认为文中的意识形态涉及的并非性别政治而是婚姻枷锁与单身自由的关系,小说“仅仅跟男女之间的婚姻约束有关,而与男权对妇女的性别压迫无关”(申丹,2004)。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本文认为,这篇小说涉及到女性意识,但不是女性主义,因为它更侧重揭示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及争取自由的反抗精神。试想如果没有女性意识的萌发,主人公怎会奋力争取自由呢?
  故事发生于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19世纪末。作者凯特·肖邦深受家庭和时代的影响,通过作品描写寄托情怀,借此唤醒婚姻中的女性应该增强自我意识,拒绝逆来顺受,挣脱婚姻枷锁。[3]《一小时的故事》无疑是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精品,被帕·西耶斯特德认为是刻画女性“自我宣言”主题的一个最佳范例(陈梅,2006)。小说反映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短短一小时内先是获得丈夫“死亡”消息后由悲伤转为狂喜,进而又见到“活着的”丈夫时心脏病骤发不幸猝死的悲剧。
  二、婚姻的枷锁
  古今中外,女性自由是伴随着一代代女性的觉醒、抗争和牺牲换来的。但是,争取女性权利,实现婚姻平等,在男权社会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小时的故事》展示了女主人公在婚姻生活的桎梏中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不过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实现,最终以死亡而告终。
  婚姻幸不幸福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当马拉德夫人听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很显然,[4]马拉德夫人的这种反应,不是自己内心悲痛的真实表达,而更像演戏给别人看(王玉莲,2010)。为什么要演戏呢?因为不悲伤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不论在当时的美国还是其他国家,传统观念都要求女性不抛头露面,在家相夫教子,对丈夫唯命是听,安分守己。换言之,男人就是女人的一切。尽管对丈夫的所作所为一向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如果让别人知道自己因为丈夫去世而窃喜,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不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而且良心上也不允许。这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痛哭之后,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里,不要人跟着她了。
  婚姻的不幸往往是由另一半的强势、无能、缺乏沟通等造成的。首先,我们把视线拉回到第一句话“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由此可以窥探:这位太太的婚姻有可能是不幸的。一般来说,除去先天性情况,心脏疾病往往与一个人内心长期的苦闷和压抑得不到宣泄有关。其次,虽然小说中对马拉德先生没有较多的渲染,但我们仍能通过妻子的自言自语感受到丈夫的“一言堂”带给她的压迫感和委屈感。“再不會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窥一斑而知全豹,男人的专制并非是单个家庭的婚姻枷锁,而是时代的缩影!妻子们只能忍气吞声,身心俱疲地留在婚姻里。最后,从“他提着大旅行包和伞”这句话来判断,夫妻定是聚少离多,这对于年轻美丽的妻子来说相当煎熬。诚然,婚姻的“性福”与否也是衡量夫妻关系是否良好的一把重要的刻度尺!
  那么夫妻双方有没有感情呢?“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说明他们之间不是没有一点儿感情!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看来感情不足以维持美满的夫妻关系。对于妻子来讲,“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有读者不同意: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没有人会否认:爱情不是婚姻的全部。正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三、自由的力量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认为,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大的幸福之一。人的内心一旦有了自由的萌动,生活便有了希望。“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这一段对窗外充满活力的人、物、景的描写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了欢快愉悦的气氛中,一扫之前死亡笼罩的阴霾情绪。绿树,蓝天,白云,构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吆喝声,歌声,叽叽喳喳的叫声,让人聆听到了动人的生命旋律。甚而至于透着窗户都能闻到空气的芳香!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无不在展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马拉德夫人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告别过去,迎接新生,只有身心长期被禁锢的人才能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唤!“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美国国父华盛顿说: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此时的马拉德夫人已经开始有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决心反对男权专制,冲出婚姻牢笼,拥抱自由人生!我们知道,[5]在男权统治的社会,妇女是享受不到任何真正自由的。只有象征男权力量的丈夫去世后马拉德夫人才能感受到男权社会意外地赋予她的自由权。自由是一直潜藏在她体内的一颗随时破土而出的种子(刘翌,2008)。

推荐访问:枷锁 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