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听着父亲讲老叔的故事长大的。
父亲大老叔三岁,并非亲兄弟,上溯七八代都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同一辈分,早失怙恃,同病相怜。夜里,结伴睡在阴暗潮湿的破烂矮屋里,冬天,北风挟着雪花侵入屋里,他们蜷缩在墙角,相互拥抱,用体温温暖着对方,等待天亮。二十多岁时,父亲凭着出色的石匠手艺去了体力劳动繁重的公路段,老叔凭着聪明能干去了当时特别红火的副食品公司。能走出农村,领取国家工资,真是鲤鱼跃龙门。休息日,父亲总爱去老叔办公室坐坐,老叔沏茶,递烟,言语中有无限的亲情。常走长熟,常往长亲。父亲和老叔的姓名中,前三个字有两个完全相同,单位上的人都认定他们是亲兄弟。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购物需要各式各样的票据。老叔是经理,村里乡亲找到他,他二话不说,尽力挤出些糖票、煤油票、米票、布票送给大家。他热情大方,还邀请乡亲去家里吃饭。吃饭的人多了,自己的粮票也就紧张,老叔从不厌烦,只得背后勒紧裤腰带。父亲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时,捎带几斤白糖回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嘴馋,把亮晶晶的白糖,融化在粗瓷土碗盛来的井水中,苦日子有了甜头。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1986年,老叔在遂川高中围墙外买了一块地皮,准备建房子,人手单,经济也特别紧张。乡亲们知道了,带上菜园里翠色欲滴的蔬菜,自发来到县城,扛石头,担砖头,踩纸泥,砌墙壁,工地上欢歌笑语。父亲是主管,又是半桶水的泥匠,豆大的汗水湿透了全身,他却高兴地说:“老弟有了自己真正的窝,我也是窝里的半个主人了。”
1992年,我师范毕业,在家乡任教。上县城时,总爱去老叔家蹭饭。老叔很健朗,喜酒,善酒,随时能喝下一斤高度白酒。饭桌上他总喜欢向我碗里递来荤菜,劝我喝上几口。他是性情中人,我又得讲讲老叔喝酒的故事了。1989年,我考取了师范,老叔从县城回到老家帮忙招呼客人,酒席上他和父亲频频向老师敬酒,老师醉了,父亲醉了,他也醉了。酒醉的老叔爱哭,抱着父亲,哥俩哭得放肆,身世的悲惨就是一坛老醋,酸楚呛喇。哭了又笑,笑得荡漾,后辈的出息就是一瓮状元红,酽醯醇醴。2000年,我新屋乔迁,老叔又喝醉了,哭泣后,拉着父亲在挂着红布的大门前照相。
父亲和老叔大概是前世有约定,父亲八旬时猝然长逝,老叔得知噩耗,带上他唯一的儿子——东哥,颤巍巍地来到灵堂,捶打着棺木,长跪不起,泣不成声,悲愤地责怪冰冷的父亲:“老哥,你诚实了一辈子,这次却不守信,忘记了咱哥俩今年正月喝酒时再活五年的约定,狠心丢下我,不辞而别,我该怎么说你……”哭声刺穿了沉闷的空气,没有酒气的哭声更揪心。
我走上前去,想极力拉起老叔,老叔的身体好像突然間重了许多,许多。
那夜,乡下世传的葬礼仪式进行到深夜,一勾上弦月挂在无边的天宇,院子四周一丝空明,一丝空明。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