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派别: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2-03-20 09:42:3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马和非马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学界可以划分为“马经话语群”和“西经话语群”。话语群并不是严格的“学派”“流派”概念而仅仅表明其成员有着相同的话语体系、使用着相同的概念范畴,同一话语群也不意味着其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一致,相反,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政策主张。西经话语群中的“市场化改革派”“现代经济学派”或“西经中国化派”和马经话语群中的“新马派经济学”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3个经济学派别。不同的学术派别代言不同的人群,其声音都会通过种种渠道反映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高层决策和具体实施方案中,化为一定的社会行动,这些行动是全方位的,先是在变化着的各个方向的边际上然后是整体上逐渐改变着各行为主体的利益格局,由此规制着整个社会改革演进的趋向。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派别;马经话语群;西经话语群;市场化改革派;现代经济学派或西经中国化派;新马派经济学;改革走向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9)02-0001-06
  改革开放40年已经把中国引入一个多元社会,最初的开放主要是面向外资和技术,后来是面向管理和体制,最后是理论和思想的开放,如今的中国经济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地位在理论上的合法性无可怀疑,但西方经济学正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事实上的主流,这一方面说明在当今中国的“合法性”之“法”的约束性并不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某项制度、法律本身作为改革的对象也是有弹性和可改变的。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国经济学界早已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统天下的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点,出现了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经济学派别。对中国经济学存在的不同派别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问世,本研究只想从“马或非马”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学界的不同派别作一观察和思考。
   一、学派、流派和派别
  《现代汉语辞典》从最一般意义上解释了学派和流派的含义。学派,指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的派别。①就是说,学派仅仅指学术派别,而流派,可以是学术的,也可以是艺术上的。
  胡代光和厉以宁在《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一书中所提出的划分经济学流派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理论观点基本一致,分析方法基本一致,政策主张基本一致”。②
  西方经济学源远流长,几百年发展比较成熟,流派或者学派,立论突出,自成体系,特色鲜明,如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政府干预学派和经济自由学派,界限十分清晰;货币学派、制度学派、创新学派等立意指向也十分明確。而中国经济学历史短、不成熟、创立中,所以,不同学者所持经济学理论虽有不同但区分却是粗线条和轮廓性的。西方经济学的学派显得根深叶茂、支系庞大,如“凯恩斯经济学”又分出了“后凯恩期主义”,“古典经济学”又滋出了“新古典”,“创新理论”又分孽出了“制度创新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学”,“制度学派”又分出“老制度”“新制度”“新新制度”经济学等,而中国经济学则相对比较单薄,根系不够发达,这正是这里对中国学术、学界的划分叫“派别”而不叫“学派”和“流派”的一种考虑。
   二、“马经话语群”和“西经话语群”
  “派”,是大河的分流、分支。“群”,比较庞大。不用“某某学派”而用“群”,寓指对学说和学者的划分比较粗线条,在经济学立论、体系、特色的区分上不是十分明确、鲜明和精细。
  “话语群”是使用同一理论范式、话语体系和概念范畴的类学术共同体。在中国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两个理论范式就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套话语体系有两套概念范畴,分别在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或者经济学教学和学科建设以及教育决策咨询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普照的光”使几乎所有的中国经济学家都逃脱不了它的影响,留有它的印迹。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只有一个模式,作为其理论反映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只有一个声音,一个主义,一个“学派”,即都是使用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话语体系和概念范畴。大学课堂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己培养的学生也接受马克思经济学系统教育,所用的自然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的话语和概念体系,以马克思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研究、讨论中国经济问题,讲述中国故事,形成庞大的马克思经济学话语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资技术、西方管理方法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引进,特别是大量向英美等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大批在西方大学经过严格的西方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硕士、博士回国,在把西方经济学知识带回国内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带了回来。他们用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学的话语说话,用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思考,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交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经济学教学发生了与原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科研日益强化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逐渐消弱和边缘化。大学经济学科专业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课时都多倍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门数上西方经济学细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还有诸如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其他属于西经的课程,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则廖廖无几;另外,经济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很多学校只考西方经济学而不考政治经济学,或者考试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分数占比大大少于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学科评估对科研的考核指标中也多以偏重西方经济学色彩的国内学术期刊和英美典型的西方经济学期刊为标准;③而最近中国社科院“核心期刊”评审中关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类期刊(即所谓“经济综合类”)的评审组负责人人选风波也是典型一例④,如此等等,西方经济学价值导向明确的做法大大强化了人们的西方经济学存在感,青年学生大课时、大力度接受西方经济学教育的结果是使年轻学者一经走上经济学学术之路就习惯地认为经济学就是西方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不过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这样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使以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西方经济学话语群”茁壮成长,日益扩大。

推荐访问:派别 中国 经济学 观察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