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最牛的技术是什么?不是有多少IT精尖,也不是有多牛逼的科技,布局了多少生态,而是它用人的艺术。阿里曾塑造出一支有超强执行力的人才队伍,包含彭蕾(前蚂蚁金服董事长)、孙彤宇(前淘宝网总裁)、程维(滴滴打车创始人兼CEO)等。今天的O2O知名企业中基本上有一半的高层都来自于阿里铁军。
阿里的用人之道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他们用的是什么人?废的又是哪些人?薪资极高那些人,仅仅是因为进对了公司,跟对了领导吗?戴夫·安德森将职场中的人分为了4类:朽木者、敷衍者、守成者、破局者,结合阿里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分析出这四类人不同的职场发展。
朽木者:这类人本质上是失业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绩效不达标的朽木者;二是破坏型绩优者。前一类朽木者可能是不错的人,但他们总是不能完成基本工作,而且还需要别人跟在他们后面东跑西颠,以控制他们造成的绩效损失。他们没有承担任何有意义的工作,却影响了士气、动力、品牌、绩效、公司诚信度和个人信誉。而破坏型绩优者业绩不错,甚至可能是最优绩效者,但却破坏了企业价值观,削弱了企业文化。
在2017年湖畔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马云谈到企业用人观时,分享了被阿里唯一开除的创始人的案例。在阿里巴巴的18位创始人中,有一个是马云从硅谷带回来的,而且还是这18个人中当时“官”最大的,做到了副总裁。但这个人有个毛病,他总是喜欢叽叽歪歪,从不做事,也永远不做决定。这位创始人就是明显的破坏型绩优者,聪明、技术棒、见识广,能创造价值。但这一类朽木者展现出的品质,对企业文化、信誉和品牌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
敷衍者:这是工作中最大众的那群人。绩效刚刚及格,做得刚好过关,但敷衍者只是比朽木者强那么一点。他们凑合应付岗位要求,只有上级在的时候才努力表现。
举一个反例,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童文红,从一个前台一路逆袭成为阿里资深高级副总裁,并不是因为她进对了公司,跟对了领导。更重要的是,她从来都不是一个满足于做好基本工作的敷衍者。在前台工作时,童文红除了完成自身工作外,还会把沪杭之间铁路车次时间表发给常去上海出差的同事;夏天到了主动安排咖啡吧进一些冷饮,帮一直打电话找客服的客户解答疑问等,给同事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凭借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童文红晋升为行政部主管。在行政部的几年里,她依然抱着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也正是她这种不做敷衍者的态度,让她在阿里缔造了一个从月薪500元的前台,到身家过亿女总裁的神话。
守成者:指的是那些能创造价值,但一有所成就便沾沾自喜,然后很长时间放空自己的人。他们在卓越的表面浮潜,但从不扎下去深潜、持续不断地努力。
守成者其实已经具备一定的破局者特质——做正确的事,并且表现出同样的抗压心态,只是在持久性方面和破局者差得很远。他们比破局者更加需要外部激励,渴望个人荣誉、外部肯定和奖励,如果没有得到,便会噘嘴和放弃。
在阿里的人才队伍建设中,你很难看到阿里的人事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元老级人物在一个领域积累足够,便会铆足了劲头往更广阔的领域拓进。同时,他们不畏惧于新生代的崛起,拒绝“元老”心态,真心诚意培养更年轻的接班人。像淘宝网蒋凡(85后)这样的80后,在整个阿里的管理团队中占比超过一半,而阿里特色的合伙人制度中,也已经开始出现80后的身影。
破局者:这类人并不是简单指每天加班到灯火通明,看到凌晨5点的太阳,而需要具备一定的特质。戴夫·安德森在新书中对破局者身上的特质,做了以下8点描述:
1.破局者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努力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始终专注自己的梦想。就像曾经阿里的B2B团队“中国供应商”,美团前COO干嘉伟、大众点评前COO吕广渝、赶集网前COO陈国环、滴滴CEO程维、同程网CEO吴志祥等。阿里曾靠着他们硬撑过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寒冬。但中供系曾属于没多少退路的那一阶层,他们出身虽平凡,但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努力。
2.把平常小事做得非常棒,而且一直都特别棒。
3.文化适应力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或许才干、经验不如另外三类人,但他们持之以恒,不断地为组织贡献价值。
4.破局者更多靠内源性激励,致力于自我提升并乐此不疲。
5.为人谦逊,不炫耀自己,更渴望团队成功。2016年阿里新提名了2个集团合伙人,其中一个是蚂蚁金服平台数据事业群研究员胡喜。“简单、真诚、不计较个人利益、充满正能量”,这是团队对其的评价。
6.拒绝借口。破局者专注于自己能够掌控的生活和工作,他们会早在不得不冒险之前就采取行动,不会等到孤注一掷、梦想破灭的时刻。
7.愿意被指导。
8.当面对“多少算够”这样的问题时,破局者会回答:“尽我一切所能。”在破局者的世界里,他们尝试所有努力以尽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换句话说,“足够好永远不够好。”
阿里之所以能从一个18人的团队,成长为4 000多亿美金市值的团队,最大的奥秘就是团队中不停地涌现破局者。如果你不想继续抱怨任务重、市场基础差,又苦于无法突破团队绩效,不放阅读本书,从改变团队成员的思维模式开始行动。
编辑推荐
我在读:作为创业者,你是否曾为自己的创新产品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市场表现而担忧,甚至不知所措?作为管理者,你是否曾想促进公司在创新领域的大步迈进,却发现事与愿违?作为投资者,你是否曾听到过看似天衣无缝的待融资项目展示,到头来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由于缺乏对于创新产品盈利轨迹合理、系统的预测方法,我们通常见到的现象都是利益相关者依靠过于简单的、可能产生误导的方法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当我们把创新技术采纳和客户关系管理这两种研究领域合并到一起的时候,却可以产生非常强大的作用。
本书整合了需求预测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原则,进而判断创新项目的价值,合理、系统地预测创新产品的盈利轨迹,让创新不再迷惘。书中介绍的各种扩散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预测在客户同公司的关系中,客户获取阶段的情况。
从对大量已经被市场认可的创新产品的研究出发,3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从这些产品的发布到它们成为日常所需产品,再到消費者将“视线”转移到下一个“大事件”的全部阶段和整体过程。有力地预测了市场将如何应对创新,也提供了一个预估未来产品价值的权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