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亿金融力量

时间:2022-03-20 09:31:4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和已近饱和的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的潜力和空间是不容小觑的。
  农村金融是未来投资者必争之地
  “农村金融一定是投资者必争之地。根据我们实际的土地流转和土地资产评估工作来看,综合每个农户拥有的承包地、林权、宅基地,包括户均集体建设用地等实际资源的价值,每户至少有上百万的资产,这些都是市场尚未发掘的巨大资金。我们常说中国有7亿农民,随着城镇化进程,这个数字有所下降,但农村资产是不会下降的,按照人均10万资产计算,这将是一个至少70万亿的市场。拥有这70万亿资产的农民中,有人愿意通过交易的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也有人想通过授信、抵押贷款、融资的方式获得生产生活发展资金。”据土流网创始人兼CEO伍勇了解,截至2017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30.95万亿元,同比增长9.64%,占各项贷款的24.84%,实现持续增长。
  在他看来,涉农贷款余额的增长体现了“三农”领域对金融的巨大需求。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数万亿的宅基地、各类集体资源资产因为政策和法律尚未落地而处于沉睡状态。当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后,加上我们对土地价值、农民住房、宅基地价值的评估形成数字化体系后,这些沉睡资产将爆发出惊人的金融力量。
  除了未被挖掘的资源外,农民的金融意识也尚待开发。“现实是,很多农民依然会选择存钱的方式管理自己的资金,这除了受传统思想影响外,村镇金融机构人均覆盖率低也是一大问题。尽管到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已达到95.99%,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6.44%。但是,金融机构的人均拥有量与城市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是执行金融交易,也同样有着金融科普、培养金融观念的作用。”伍勇说。
  没有金融观念,并不是没有金融需求。“现在的农村,攒一辈子钱给儿子盖房娶媳妇的情况比比皆是,中国每年有500万套农村房屋在新建或重修,大部分是没有通过贷款在修建的。农房贷款的普及会释放这部分金融需求。有了金融观念,农民又比城市居民拥有更稳定的可抵押资产——土地。”伍勇表示,以土地作为金融支撐,撬动农民的资源资产,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前景可期。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赵一洋也对《经济》记者表示,《指导意见》就为迷茫的互联网金融指明了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新方向,留给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空间足够大,互联网金融机构易于找到错位竞争优势。“上山下乡”对于处于转折点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或许是一条康庄大道。
  200万亿土地金融将诞生独角兽
  土地金融,会是未来真正可能诞生独角兽的领域吗?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
  伍勇表示,本次《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配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署,加快推动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交易流转、处置变现等配套机制建设”。随着确权工作的完成,农村土地流转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预计未来可进行土地流转,并且实现资本化运作的规模将达到200万亿。
  土地流转是激活农村资源资产的起点,伍勇说,它的显性机会主要体现在规模农业、创意休闲农业、农业地产、工商资本投资等多个层面:
  一是规模农业。通过发展规模农业,极大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同时为农业产业化带来了更好的支撑,通过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进行规模劳作来改变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农地入市后,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城市人口迁移,随着老人和小孩的数量激增,以休闲、创意为主的体验式农业将获热捧。
  三是农业地产。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用地已接近饱和,相对来说,农村地产尚待开发。随着规模经营的展开,会带动农村经济,并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职业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人员等群体的住宅需求,再加上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住宿需求,为农村地产提供了商机。
  四是工商资本投资。农村改革将释放大量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入市后,将为工商资本带来致富机遇,同时也为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优越的市场合作机会和前景。同时,土地确权、清产核资和农村法治建设也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保障。
  伍勇表示,除了这些一直存在的机会,随着国家对土地流转制度的新探索不断深入,三农领域出现了更多机会。由贵州省率先提出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资源产业化、产业资产化、资产证券化”是推动“三变”改革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优势
  面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弊端,互联网金融在克服高运营成本、高信贷风险以及市场机制扭曲这三大障碍时,有其独特优势。
  赵一洋表示,其一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大幅降低农村金融运营成本带来希望。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超过2亿人,网民普及率为36.2%,相比2005年的1931万人增长了近10倍。农民使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工具的次数和规模也大大增加。手机正在取代银行物理网点,成为农村金融新的基础设施。
  其二是金融科技的不断引入,有望降低农村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提高风控效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新兴科技逐渐成为行业标配,新兴科技将改变农村金融的整体面貌。
  其三是市场化运作机制将改变农村金融的商业发展逻辑。传统金融机构更多将农村金融业务作为政治任务来看待,因此创新动力有限,缺乏激励机制。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则更多地将农村金融业务真正视作生意,因此在创新动力和激励机制上具备优势。
  赵一洋告诉记者,从主体上看,目前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有三类机构:一是以阿里、苏宁易购为代表的电商群体,主要探索农村电商与农村金融的生态整合道路;二是以新希望、大北农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龙头,主要是结合自身的农业产业链资源优势布局农村金融业务;三是以宜信、翼龙贷为代表的P2P公司或者以农分期、什马金融为代表的助贷机构。
  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可分为线下尽调模式、场景分期模式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赵一洋对此分别做出了具体解析:
  一是线下尽调模式。受制于客户行为数据化程度不高、征信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条中,包括前端获客、信用评估、贷款用途追踪及贷后催收等关键环节,对于传统线下尽调操作方式仍然非常依赖。赵一洋表示,虽然这种模式看上去“笨重”,运营成本较高,但在实践中显示了不错的风控效果。
  二是场景分期模式。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上述线下尽调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农户生活消费及经营方面的借贷需求,开始探索场景分期模式。
  三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综合电商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串联起多个服务主体,对农村客户进行综合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据赵一洋观察,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金融服务和供应链服务切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只注重前期放贷而忽略后期管理和帮扶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模式中,核心企业在前期可以利用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信息优势,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来预测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价值,指导农户的生产经营;中期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平台和客户资源帮助农户获得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在提高借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全程监督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后期通过帮助农户实现农产品变现及时收回贷款,实现多赢。
  “随着我国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依托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企业,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将成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最主要的运作模式。”赵一洋表示。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借力供应链金融。农分期创始人兼CEO周建表示,要全程把控供应链核心,缩短产前、产中及产后流通环节、提升生产流通的效率、实现信息、优质资源及利润共享。借力供应链金融可以促进市场需求及补给的平衡:需求端在选择方面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供给端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市场。

推荐访问:力量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