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死人城”背后的无奈与艰辛

时间:2022-03-19 09: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像埃及这样辉煌不再的国家,能给国内游客留下的印象不外乎贫穷、脏乱。对此,我并不意外。围着外國游客穷追猛打的小商贩,变着花样往路人手里塞粗制滥造的工艺品,穷人消费游客的好奇心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天衣无缝的系统。每每有朋友咨询旅游经验,我通常也只能憋出一句:“别自由行。”
  但和印度那种坦然供游客“消费贫穷”和“参观贫穷”的态度不同,埃及真正的底层社会,很多时候其实是非常难以接近的。自尊心极强的他们非常擅长隐藏和隔离真实,甚至拒绝承认真实。
  开罗市东南部有一片特殊区域,地标建筑萨拉丁城堡和“垃圾山”穆卡塔姆都在这里。在这个由城堡、公园和废墟之山组成的区域中间,绵延着一片低矮、破败、死气沉沉的灰色建筑群,在晨昏的雾霾和微弱阳光下,几乎看不到边界。
  这就是开罗最著名的“卡拉发”公墓群,俗称“死人城”。
  这个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死人城”并不仅仅是公共墓地,它还是世界最大的贫民窟。据估计,有50至100万人口居住其中。除了古埃及人独特的生死观之外,导致“死人城中住活人”这一奇特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阶级固化和贫穷。
  其实,死人城的身世并不复杂,也不神秘。
  公元969年,在开罗建立之前,“死人城”就已经是公共墓地了。公元1250年至1500年间,马穆鲁克王朝统治埃及,“死人城”渐渐发展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墓地,埋葬着苏丹和达官贵人。后来,各个时期的贵族也都埋葬在那里。

  为了防止盗墓贼,过去的官僚和贵族习惯雇用守墓人住在地上的房子里。这种守墓的工作多为家族制,类似墓地管家。他们常年住在墓地,渐渐就在那里安家落户,不再搬迁。
  时间流逝,一些墓主的后代离开埃及,不再回来,也有的相继去世。守墓人却多半因为无处可去而依然住在墓地里,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还有一些人因为过于贫穷,无法在寸土寸金的开罗买房子,只好搬进已经空置的墓地中居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死人城”曾是开罗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大批忽然涌入定居的穷人,加上这里是开罗市警察执勤的盲区,导致“死人城”臭名远扬,甚至人人谈之色变。开罗政府曾试着驱赶墓地里的穷人,但收效甚微。加上人口激增,政府便渐渐默许了人们住在空墓地里这一奇特现象,并将死人城外围纳入了“居民治安管理区域”,把外围的道路和主干道连接在一起,还接入了24小时水电,这才慢慢将死人城从禁区变为居民区。
  因好奇难捺,我曾在朋友的陪同下去过两次。意外的是,里面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人们以墓地为家,比邻而居,买菜做饭打招呼,坐在门口喝咖啡晒太阳,连丧事也没有任何不同。尽管是“死人城”,但活人的生活配置一应俱全,既有清真寺、公交车和出租车,也有学校、商店和咖啡馆。街道与其他地方相比显得狭窄而零乱,但由于人迹罕至,区别于开罗的嘈杂和拥挤,又显得异常安静。
  开罗当地人至今仍对死人城讳莫如深,不愿靠近,开罗政府对于这一公开的事实也不愿多做改变。死人城里的居民亦圈地自居,不和外面接触。如今,因为开罗人口剧增,加上城市改造,死人城的边缘地带其实已经和外界混在一起,但人们还是会将住在墓地中的人视为异类。
  某种意义上,“死人城”中的守墓人和“垃圾山”中的拾荒者一样,都是被这座疲惫城市掩埋的底层人群。
  ● 摘自作者豆瓣

推荐访问:开罗 死人 艰辛 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