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及其美学追求

时间:2022-03-19 09:31:3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欧洲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后,在17世纪的艺术中心意大利又产生了与之相反、全新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之后,迅速传遍了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本篇论文重点从宗教绘画、逆反规律两方面,分析巴洛克艺术背后的文化传统及美学追求。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宗教改革;逆反规律;鲁本斯;意大利
  尽管巴洛克艺术被18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嗤之以鼻、视如敝屣,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它们非但没有灭亡,反而成为了艺术发展浩淼烟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巴洛克艺术主张不规则、不完美、有瑕疵,崇尚奢华、激情、运动、空间立体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巴洛克艺术是一种艺术风格,对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是一种艺术思潮,它影响了包括绘画、建筑、音乐、舞蹈、雕塑等等诸多艺术门类;同时它又指一个艺术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十七世纪。
  一、巴洛克艺术与宗教
  1.巴洛克艺术与宗教之间的渊源。回顾中世纪艺术和文艺复兴,意大利一直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十六世纪末,意大利由于欧洲商路的转移和国内动乱造成市场缺乏统一,商品经济受到了严重阻碍,直接导致了封建贵族势力的抬头,市民民主势力的减弱。[1]并且受之前文艺复兴思潮的冲击,德国的马丁.路德.金率先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的主张伤害到了教会的利益挑战了教会的权威。教会为了挽救颓势,便利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手段恢复教会的威信和地位,进而掀起了反宗教改革的运动。
  在过去,天主教会认为追求感官享受是异教徒的邪说,而现在他们认为把教堂装饰得富丽堂皇是光耀上帝的表现。他们说,艺术是上帝善意的表现,可以启示并帮助信仰。因此,富丽堂皇的巴洛克艺术便因此产生了。
  2.宗教题材在巴洛克绘画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巴洛克画家之王:鲁本斯,这位天才画家创造的“鲁本斯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他的作品《圣乔治杀龙》是对拉斐尔的临摹,讲述的是一个取自《圣经》的故事:美丽的少女被当成牺牲品献给恶龙,圣乔治挥舞利剑杀死恶龙,成功救出少女。同拉斐尔的原作相比较,鲁本斯的这幅绘画作品体现了截然不同的神韵的风格。首先:主人公圣乔治的形象不同。拉斐尔笔下的圣乔治有着甜腻秀丽的女性气质,这是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而鲁本斯笔下的圣乔治增添了男性粗狂的阳刚之气,肌肉强健,充满力量之美。其次:圣乔治胯下坐骑——战马的形象不同。拉斐尔笔下的马犹如一匹玉石雕成的马,精致温顺,;而鲁本斯笔下的战马,却如同在地狱野火中纵横驰骋的野马,飞扬的马鬃,抖动的缰绳,极富动感;再次:恶龙的形象不同。在拉斐尔笔下,长枪已断,翅膀承载不了身体的恶龙,完全失去反抗,等待着圣乔治利剑的落下,;而鲁本斯的画中,尽管恶龙的长枪被折,但它居然还有一只人手,握着断枪,困兽犹斗,表情狰狞;最后:少女的形象不同。拉斐尔笔下的少女,苗条秀丽,甜腻温婉,符合拉斐尔时代的审美标准;而鲁本斯笔下的美丽女性,却有着动感十足的野性力量,丰满大气。同拉斐尔的原作相比,鲁本斯的临摹更富有动感,在颜色的运用上也更加繁丽复杂,体现了巴洛克时代对美的不同追求。同样的宗教题材在鲁本斯的《美惠三女神》中也有所体现。再比如意大利著名的巴洛克画家科尔托纳,他的巴尔贝里尼宫的天顶画,那宏大的画面,开阔的空间,飞翔的人物,带给欣赏者以动感、激情、和幻想。诸如此类的绘画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逆反的艺术发展规律是巴洛克艺术产生的又一大原因
  1.“逆反”在这里即是指“向反面转化”的艺术发展规律。14—16世纪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最后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至此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达到了最高点。然而之后的艺术家们无法超越前辈们的艺术作品,因此陷入了彷徨无措中。艺术家们不愿意生活在前人辉煌的阴影下,因此只能另辟蹊径。而最直接又起效最快的無疑是“走相反的路”。
  文艺复兴的艺术讲求规则、完美、平面、静态之美,那么巴洛克艺术就恰恰与之相反,崇尚不规则、不对称、不完美、空间立体、灵活动态之姿。巴洛克艺术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反动。
  2.“逆反”规律在绘画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整幅图画呈现给人们的感觉就是:
  (一)对称性。耶稣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左右各有6个门徒,每3个门徒组成一组,两边各有两组;
  (二)三角形稳定结构。四组门徒和耶稣,一共五组。每一组的形状都是三角形,在视觉上给人以稳定感;
  (三)正义和邪恶区分鲜明。耶稣是正义的化身,而犹大则是邪恶的代表。
  再来看巴洛克时期鲁本斯的作品《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呈现出来的是同文艺复兴时期截然不同的感觉:
  1、不对称性。整幅画面中,两个黝黑的壮汉、两位美丽丰满的女性、两匹激昂的战马全都交错在一起,重叠纠缠,画面中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更没有什么三角形稳定结构,只有人仰马翻的争夺撕扯喊叫;
  2、极富动感。画面中的人物和马匹都呈现出向四面八方伸展的趋势,飘舞的头发、扭转的身体,具有强烈的动态感;
  3、没有善恶之分。画面中的的两个女人尽管表现出挣扎和反抗,但同时又有几分兴奋和接受。在画面前方的那个女人甚至向上挺了挺身体,以求那个男人尽快把自己带走。因此这场争斗抢夺中没有善恶之分,在画面的左边,甚至连天使丘比特都来祝福他们。
  就在巴洛克艺术如日中天的时候,整个欧洲大陆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因素促使了巴洛克艺术迅速转向没落甚至衰亡。欧洲大陆的艺术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了法国,遵循着“草创—繁荣—衰亡”的艺术发展规律,随着另一种新的艺术流派洛可可艺术的诞生,巴洛克艺术走向了衰落和消亡。
  参考文献:
  [1]马方胜.巴洛克艺术与宗教的链接——试论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特色[J].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年第5期
  [2]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4期
  [3][4][5]杨琪.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M].中华书局,2007.8,第176;200;204页
  [6]何静.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巴洛克艺术的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推荐访问:巴洛克 美学 诞生 追求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