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滨故人》中新青年的情与痛

时间:2022-03-18 09:47: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五四是思想解放、婚姻自由的时代,接受了新思想感召的新青年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逐渐步入社会。然而他们的新思想与传统的旧思想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带给他们的苦痛让他们对人生、对知识产生了怀疑:“人生到底作什么”“究竟知识误我,我误知识?”反映了知识青年在追求爱情与理想的过程中无路可走的困境与彷徨中的苦痛。
  关键词:知识 自由 解放 苦闷
  《海滨故人》是中国五四时期第一代女作家庐隐在1925年发表的、以女性特有的真挚情怀和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一篇小说。它细腻地描写了那些较早进入高等学府的青年女性的思想感情,并以她们爱的觉醒、追求、彷徨为核心,展示了她们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觉醒,勇于站起来追求美好的未来与爱情,以及在黑暗现实面前彷徨的心路历程。鲁迅先生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最早觉醒的,也是最绝望的人。
  故事从暑期的海滨度假开始。她们在海边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假期结束后,她们先后步入烦恼的世界。露莎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被奶妈养大,养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但又十分感性,因此露莎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她经常思考“人生到底作什么”,这正是当时处于五四落潮时青年一代努力寻求人生出路却始终不得的彷徨、苦闷。露莎与有妇之夫梓青之间的精神恋爱十分令人感动,但即使是精神上的结合,也不为世俗所接受。云青是个现代的“薛宝钗”,自幼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无法为自己做主。面对青年蔚然的追求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她选择服从礼教,随父母隐居家乡,研读佛经。宗莹是新时期追求自我解放的代表,敢于拒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可是在她结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新娘:像笼里的鹦鹉,毫无生气,板板地坐在那里,任人凝视,任人取笑,她只低眉默默,陪着那些钗光鬓影的女客们吃完饭,没有了从前的活泼清爽。玲玉、莲裳也都经历了爱情和婚姻的痛苦。小说的最后,玲玉和云青来到从前旧游的海滨,看见一所很精致的房子,门额上写着“海滨故人”四个字,海滨还在这里,只是故人不知在何方。
  一、新与旧的冲突
  云青是新时期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却依然无法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她也有婚姻自由、爱情美满的憧憬,她与青年蔚然有共同的话语与追求,感情也很真挚。但正如她给露莎的信中写的那样:“云自幼即受礼教之熏染,及长成习惯,纵新文化之狂浪,汩没吾顶,亦难洗前此之遗毒,况父母对云又非恶意,云安忍与抗乎?”她最后跟随父母隐居乡间,侍奉父母,教弟妹识字,研读佛经。云青代表了思想解放后,婚配权依旧掌握在父母手中这一“未解放”群体,由于所处家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使他们难以挣脱礼教的束缚。几千年来,封建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即使五四革新风潮解放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但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旧时代,而这一部分人的解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露莎与已有家庭的梓青恋爱。露莎和梓青都相信只要两个人相爱,爱情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虽没有实质的夫妻关系,但两个人心心相印,精神上的恋爱已超越一切磨难。庐隐也崇尚伟大的爱情,她认为“在一双男女正纯洁热爱着的时候,她和他的内心充实着惊人的力量,他们的灵魂是从万有的束缚中得到了自由,不怕威胁,不怕利诱他们是超越了现实,而创造他们理想的乐园”。然而“莎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树神圣情爱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足逼人至死!”露莎代表了解放后的新青年,他们接受了新思想的启蒙,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并勇于追求自我,追求婚姻自由、爱情至上。但世俗的眼光、舆论和礼教的束缚使他们陷入沉闷和彷徨中。单凭两个人的力量与整个社会作斗争是以卵击石,只有逃离这个不分是非黑白的世界。露莎写给梓青的信中说:“地球虽大,竟无我辈容身之地,欲求自全,只有去此浊世,同归于极乐世界耳!”茅盾在《庐隐传》中曾经这样感叹:“我们现在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我们看见一些‘追求人生意义’的热情的,然而空想的青年们在书中苦闷地徘徊,我们又看见一些负荷着几千年来传统思想束缚的青年们在书中叫着‘自我发展’,可是他们的脆弱的心灵又动辄多所顾忌。”
  二、在爱情与婚姻的牢笼中无法自拔
  经历过五四思想解放的青年人,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感召下,积极投入恋爱的热潮中,空气中都弥漫着恋爱的气息。面对心仪的对象便大胆追求,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挫折,在爱情方面的失败常常会使他们陷入失恋的痛苦中无法自拔,甚至丧失生活的希望。蔚然便是这样一个青年,追求云青被拒后,苦闷到了极点,每天只是拼命喝酒,醉后必痛哭。稚嫩的感情一遇到风浪便陷入沉闷的低谷,这是这一时期青年的普遍精神状态。解放后的他们对新生活充满了幻想与期待,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传统压迫下的婚姻模式遭到了五四觉醒一代的强烈抵触,婚姻自主、恋爱自由是五四时期呼声最高的口号。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人之子醒了;他知道了人類应有的爱情;知道从前一班少的老的所犯的罪恶;于是起了苦闷,张口发出这叫声。”宗莹是五个人中反抗思想最突出、最激进的一个。她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陋习的反抗最彻底,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拥有婚姻自主权,对于父母给她介绍的漂亮、有学问的官僚青年,她果断拒绝。她说:“若果始终要为父母牺牲,我何必念书进学校。只过我六七年前小姐式的生活,那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自然遵守,也没有什么苦恼了!我现在既然进了学校,有了知识,叫我屈伏在这种顽固不化的威势下,怎办得到!”从宗莹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宗莹态度的坚决,也可以设想宗莹最后真的拒绝了父母的安排,与自己深爱的、有感情基础的知己师旭结为夫妻。但作者庐隐对于宗莹的爱情和婚姻是这样写的:结婚时,宗莹完全变了一个人,“像笼里的鹦鹉,毫无生气,板板地坐在那里,任人凝视,任人取笑,她只低眉默默,陪着那些钗光鬓影的女客们吃完饭。”庐隐的话语中隐含的意味值得深思,难道这就是婚姻自由的结果?如果爱情和婚姻带给人的不是甜蜜与幸福,不是憧憬与期待,那与牢笼有什么区别?

推荐访问:故人 海滨 中新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