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峪

时间:2022-03-17 09:47: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沙石峪在燕山山脉山间平原上,在平原足够广大以至让人误以为周围都是平原的时候,重新出现山峰的起始之处。抵达之前怎么也不会想到它竟然和《桃花源记》所记山村的地理形势非常相像。周围皆山,只在南边有一个峡口可入。
  而“有一洞而入”的东北方向,虽为人工的愚公洞,但是那种不事雕琢甚至没有任何一面平滑的石壁石顶的原始的手工开凿痕迹,还是让人觉着自有一番天然味道。从这个洞出去,下到山外的平原上,去县城只有不足十公里,而绕行南边的峡谷谷口则接近20公里。难怪当年沙石峪的愚公们怎么也要凿穿此洞!这个洞从沙石峪这一边一开始就是下坡,从山外进来一开始就是上坡,又黑又陡,倘若不是很熟悉的外人,即便今天走到这里也还是精神要紧张的。
  这个开凿于上个世纪70 年代初的山洞,其初衷并非交通之用,而只是到北山后面取土。而土在沙石峪的重要性,不到这个桃花源的现场是很难体会的。这个以“青石板上创高产”著称的地方,只有石头没有土,任何一点点土都非常珍贵。要发展农业和种植业,就只有从山外运进土来。在那个肩挑人扛的年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缩短运土的路途。这个任务是由本村27 个民兵,用了10 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的。所谓民兵,自然是青壮年男性,是村子里体力最好精力最旺盛的人。
  而今通往愚公洞的路,路边杂花生树,果实累累,一挂挂的李子已经成熟;伸展到路肩上的攀援植被,因为少有人和车的践踏,在很多地方都已经盖上了路面,一幅远在尘嚣之外的古远天然景象。
  这样一个山环儿里的村庄,开始的时候只有缩在北坡山腰上的一小片石头街巷连接着的石头房子。现在石头房子的格局基本没有变,但是向南扩展了很多。石头房子门口摆上了一溜溜的奇石,都是周围山上捡回来挖回来的沙石峪的青石板石头。石头上有棱有线,有像是浮雕一样的天然纹理,既是画面,还有点文字的意思。
  石头街巷之间众多粗大的核桃树,因为植根山石、贴合天地,少有噪音与尘埃的污染,所以生得高大茂盛粗壮曲虬,两个一组的青核桃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让这些不生任何虫子的散发着馨香的药味的大树,成了盛夏季节里整个村子的巨伞。
  著名的老支书张贵顺的房子是石头房子中最古老的一幢,如今草顶坍塌,院中茅草齐人高,落籽串根而生的大树小树密集茂密。张贵顺的墓地就在这故居后面的山坡上,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的高处。当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的荣耀,对这个一直和沙石峪周围的石头草木打交道的庄稼人来说,不啻是一场想都不敢想的梦。然而多年前的轰轰烈烈已然归于沉寂,村庄后世的幸福自有后人的福祉与造化护佑。
  现在环绕全村的旅游公路就是这种效应的最直接体现。从南面的峡谷入口开始,向着两侧的山腰而去,始终在山腰上保持着一种平行的俯瞰视角,俯瞰着红瓦的沙石峪山村。这样环形山村的公路格式,不是为了生产生活的交通之需,而仅仅是为了观光和锻炼,是现代绿道建设理念之下的产物。它能出现在桃花源一样的沙石峪,让人有点喜出望外。其初衷当然是吸引游客、发展经济,未想会产生一种神奇的间离效果,让历史在现代性的眼光中有了关照的物质基础和环境。走在这样的环山绿道上,始终可以俯瞰沉寂的历史和依旧鲜活的生活,从这一方小小的窗口就能望见历史上曾经的荣光。
  被树为农业典型以后,周恩来曾经于1966、1967 年两次带着阿尔巴尼亚外宾来到这里,用中国自力更生的现实例子来招待社会主义兄弟。在环山路上,一直都能从各个角度看到伫立在沙石峪村子所在的山脊上的,高大的周恩来的汉白玉塑像。他亲手植的树,他的语录,连同他当年和外宾作者直升机来到沙石峪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雕像身后的纪念馆里有详细记录。那个年代,周恩来率领众人几次来遵化,
  看沙石峪,看西埔,成了让这些千百年默默无闻的地方大放异彩的点石之神。他的简朴和务实,他的亲民和灵活,甚至包括他的帅气和俊逸,在很长很长时间里都是流传在本地的一段佳话。
  在这个夏日黄昏的时候,坐在这位伟大脚下的纪念馆广场的宽阔的红色台阶上,看着收李子的大车将从家家户户收上来的一筐筐的李子集中分拣和装箱,然后启动庞大的车身,笨拙地在原本宽阔现在却突然显得狭窄了广场掉头,运出山去。沙石峪的李子种植量很大,可能不亚于核桃,而葡萄的种植显然比这两者加起来都多。这里地少土少,但是环境纯净,没有空气污染,没有噪音污染,而且微量元素丰富,日照充分,果子始终可以在一个安详幽静不被打扰的环境里生长,自然是有一番产量之外的质量之胜。这大约只有吃到嘴里的时候才能细细地体会得到。
  这个忙碌的收李子的日子,晚饭家家户户几乎吃的都是油条。
  沙石峪的现场之外是沙石峪的历史文本,除了纪录片《沙石峪》及其插曲《当代愚公换新天》,新华社记者东生所写长篇通讯《看愚公怎样移山》和大量的领导人与外宾参观沙石峪、接见沙石峪人的照片之外,还有连环画《沙石峪》。
  1975 年,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和学习沙石峪,河北省唐山地委决定从唐山市和遵化县文化馆抽调了一批专业文艺骨干,组建起沙石峪连环画创作组,集体创作了大型连环画作品《沙石峪》。胡天启、张连瑞编文,刘文圃、訾世增、崔德喜、孙长珍、刘国成、李海等绘画,总幅数134 幅,60 开本,第一版印刷印数100万册,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河北人民出版社1975 年联合出版。当时,这种与人美联合出版连环画出版方式,是最高规格的,同等规格的还有人民美术与河南美术联合出版的连环画《红旗渠》,等等。
  唐山画家刘文圃先生是一位造型能力很强,捕捉事物特征非常敏锐的画家。他善画葡萄,尤其是结霜以后的葡萄,曾常年在昌黎凤凰山写生。遵化画家訾世增更是一位版画名家,他在60 年代的一系列版画作品就以极其精湛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而令人倾倒。以这两位画家为主的这个创作集体,在对沙石峪的描绘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每一幅画面都有根有据,都是以沙石峪的现实山水村舍田园景象为基础的近于实证主义的创作。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翻开他们绘画的连环画《沙石峪》,还是依稀能从每一幅画面中对照出现实中山山水水的影子来。他们对山水对人物形象和器物造型的严格逼真的把握与再现。小推车、柳条帽、石头碾、大拱桥、梯田、石头井、石板房,还有乡亲们的穿衣打扮,在屋子里开会的情状,在街道上说话的样子,在工地干活的场面,每一幅画面中都比例适当、细节清晰,记录之状历历在目;尤其在时过境迁之后,这样逼真的记录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和解放后的诸多表现工农业“典型”的连环画作品一样,《沙石峪》也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从文学地理学的意义上与这块土地和山水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可以通过不受时间限制地翻看而回到过去的有效窗口。充满了历史话语方式的文本之中所隐含的核心内容,是这个偏僻穷困的小山村的人们寻求改变,并且终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的事实。在历史的影像中,那不论男女老少都黑瘦黑瘦的人们,那些皱纹堆累、身形单薄的前辈同胞,最终为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在这一方土地上的生活,奋斗来了一个上台阶的基础。人类生存的历史是极其艰辛的,從这个角度上,任何一种成功的改变甚至只是改变的意图,都应该得到当下以及后代的尊重与确认。
  (作者系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

推荐访问: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