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路成就完美

时间:2022-03-17 09:36:2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美术教材是面向全国的示范材料,是按照标准模式设置的,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如何寻找变通之法,发挥创造性思维,灵活应用教材,才能把死的课本,变成更适合学生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知识。
  关键词:灵活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案例
  记得有一次进行学科国培计划学习,在上到“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中小学美术教材”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教材给了我们菜名和配方,如何炒才有营养,而且好吃,需要教师的灵活转化。”我不禁深深感叹:美术课包罗万象,所含知识多,信息量大,既要追求人文性,又强调愉悦性。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把目光放到对教材、对课堂的处理上。活用教材,灵活教学,才能力求把美术课上的精彩,上出特色!
  下面就谈谈我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几次灵活教学的事例。
  一、教学课时的实用性的应用
  记得在上《大家动手做条龙》这一课时,教学参考书上安排的是一课时,要求简单介绍一些龙的造型后,就开始让学生学习用纸杯等材料,通过不同的剪切方法,并利用立体构成知识,拼接成一条龙的造型。
  事实上,即使我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上制定的程序来上课,我发现学生们根本在一节课内完成不了龙的制作,几个问题:一、对龙的造型不熟悉,二、对于如何拼接、剪切的方法不熟练,三、对材料的应用上不能充分利用……一节课上下来,老师很累,学生很匆忙,有一种虎头蛇尾,乱糟糟的感觉,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看来,课不能这样上下去了!
  于是,我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在调查和询问学生后,我了解到这样的信息: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古代帝王对龙的极其尊崇,千百年来,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神圣和崇高,学生们似乎很想知道更多和龙有关的知识。比如:龙的由来,龙造型的演变,龙和帝王之间的关系,龙的有关传说和神话故事……。同时,我也考虑到既然要制作龙,肯定要对龙有所了解才好,不管是结构,造型,还是文化内涵,应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激起学生的情感!
  但是,要做到这些,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明显不够,否则,不仅课上的仓促,而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决定改变教学思路,活用教材,将这一课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容量,详尽的介绍有关龙的知识,满足同学们的对龙的好奇心。第二课时:鼓励学生在了解龙的基础上,带着感情,然后利用纸杯或其他材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构成知识,结合教师的关键步骤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积极自由创作,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在上完第一课时后,学生们的兴趣浓厚,同时,由于我校是一座百年老校,校内有许多古建筑,这些建筑物上或多或少的保存一些和龙有关的造型和图案,我将它们拍照后制成课件,并告诉学生们,龙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重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样的处理,不仅让学生感觉很亲切,而且又进行了情感的熏陶,学生们都在讨论将要选用什么材料,才能把他们心目中的“龙”给体现出来,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第二课时,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时间也充足,我又在一些關键步骤亲自示范演示,学生们热情高涨,课堂氛围十分的活跃,学生们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把原本仓促混乱的课堂完全变了样!所以说,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的效果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二、教学情境的校本化与地区特色化应用
  (一)利用校园环境设置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亲切感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做舞台,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舞台上发挥积极性,课堂情境的设置不可忽视,同样的授课内容,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讲解,把课件制作的精美无比,累的要死,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换一个环境,直接去面对实物,却会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时常会把课堂引向室外,让学生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直接在作业创作中体现。
  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这一课时,课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四中表达空间的方法,尤其是“前后遮挡法”和“焦点透视法”,虽然课本上有图例,老师也费尽口舌,演示了各种不同的情形,可是学生热情不高,总有种不温不火,一股劲憋着使不出来的感觉。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呢?经过思索,我发现,学校内,树木和教学楼之间,教学楼和教学楼之间,走廊和亭台之间……到处都可以找到这些空间摆放的形态,为什么我们不走出课堂呢?所以,我干脆直接将学生带出课堂,以写生课的形式,情景结合的将书本中的知识点,简单扼要的提出来,学生很容易就会把眼前看到的情景和书本上的知识相联系,融会贯通,同时还能把对校园环境的感受,直接和自己的体会相结合,描绘出不同的风格的作业出来,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却很受学生喜欢!作业的质量也非常高!其实,知识还是书本上的知识,老师还是同一个老师,只不过换了一个课堂环境,换了一种讲课方式,得到的效果确实完全不同的。这样做,往往既能满足学生喜欢自由、不受拘束的心里,又让他们觉得很新奇,好玩,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会充满对美术课的期待。
  (二)教材与地区特色结合,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新版的人美版教材,为了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加了许多综合探索,培养学生实践性的课程,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它与后面连续的四课组成一个与“出游”活动相关的系列,是最令学生感兴趣的一课,这一系列集倡议旅游、出游活动组织准备、作文、美术设计、集体协作等多方面活动于一体,最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激情。如果,能将身边的景物,地域特色有针对性的融入教学中,无疑更会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策划出游活动之前,我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并引导他们思考:我们的家乡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游览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点。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将这些特点体现在策划书以及路线标识图当中,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备忘录,如何使自己的出游活动策划的独具一格……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什么“千古佳作《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故居探访”、什么“追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代枭雄——项羽,兵败乌江拔剑自刎之地的‘霸王祠”’、什么“欣赏大自然的恩赐,天然温泉度假地——香泉山水美景”、什么“缅怀革命情怀——祭奠西梁山革命英雄烈士墓”……每个学生都在设计着自己最喜欢的旅游路线,构思着最能体现自己风格的策划书,让家乡的景点和自己得创作融为一体,真诚而动人。
  通过进行这一个与“出游”相关的系列综合性美术课活动,不但能让学生饱览大自然美丽风光,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美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多种能力。让看似简单的美术课,上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教材,在学生的心中变“活”了!
  通过以上的几次教学实践,让我体验了“发挥创造性思维,活用教材”的成效,我更加明白:教材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范本,可以指导我们前行,但是不一定就得要按照它设置的框框,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中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如何合理、灵活地使用它,让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并且积极反思,善于总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美术课上的精彩,上出特色,就像把菜炒的有营养又好吃的道理一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推荐访问:思路 成就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