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本课堂”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实践

时间:2022-03-17 09:33:5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习本课堂是以习为本源和价值取向的课堂,它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三环相续操作系统,通过以习得为本的场景创设,促进个性化体验和高阶思维培养,让学生在“习场”中实现从知识、能力到素养的习得。本文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习本课“有趣的测量”为例,阐述习本课堂教学实践。

一、课前习:自主习得


  基于教师通过云平台推送的“习材”,学生在课外观看自学微视频,动手进行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小实验,并在课前自我评价中找到与习得目标间的落差,实现第一次习得。
  例如,“有趣的测量”一课的习得目标是:(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尝试使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及合作互助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课前习和课中习衔接部分:量化习得


  教师要对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的课前习进行全过程留痕,对学生习得情况进行量化。表1为课前习数据统计情况。wn[nM6F体会活动才能发现的。
  课中习创设体验场景,让学生透过需求和体验的交替,不断验证和习得知识。课中习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个性化理解,能在团队的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促进群体教学和个性学习的融合。
  3.迁移拓展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客观习得情况反馈,知道学生已经能利用转化思想,并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借助水转化为规则物体的体积来测量,体会到吸水、融化等物体是无法借助水来测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对教与学的方案变化进行调整,设计更高目标的综合活动,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层(A层8人,B层16人),让学生参与到适合层次的拓展任务中,促进深度体验。
  例如,针对分层任务,教师可开启头脑风暴,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物体。A任务:老师想知道自己的体积,请你帮助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记录测量方法和过程(文字或画图形式),最后拍照上传(8人);B任务:画图方式记录被测不规则物体放进长方体容器中出现的变化,自己设计相关数据,计算被测物体的体积(16人)。

四、课后习:探究习得


  课后习的目标主要放在“创造”上,重在提供探究、反思与特长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展现的平台。本课的课后习是小论文创作活动,一方面与语文学科的语言表达与写作目标互通,另一方面通过描述如何探究和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思维可见,发展学生的审辩性和创造性。学生可结合整个探究体验过程、收获和体会,创作小论文,随时分享到云平台进行可持续的再学、再习。
  习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职能的本质性改变。从“有趣的测量”一课可以看到,课堂要完成从传授知识到体验知识的转变,从服务课标和教材向服务学生需求和体验的转变,从教学过程到习得过程的价值回归。正是由于开展课前习师生“知己知彼”“有备而来”,在课中习多场景下的个性化实践体验中,他们通过分享、互动、梳理、评价和综合应用达成教学相长、师生共习,应运而生课后习中学生创新创造的萌芽或成果。课堂经历自主习得—合作习得—探究习得,不仅完成知识技能内在吸收的“习得”和行为外在固化的“习惯”,还上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外化表达“习性”习得,让每个学生能够真正找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作者单位: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2.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3.深圳市滨河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推荐访问:课堂 实践 活动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