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光辉:应急救援要快速反应+高效救灾

时间:2022-03-17 09:33:5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我国加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有效应对工作,着力推进基于应急准备的常态化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震前預防与应急处置并重、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有机结合。每次地震袭来,能够做到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有序开展抗震救灾。”即将转隶应急管理部的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巡视员尹光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统一领导、集中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完善抗震救灾工作机制,增强应对地震灾害能力尤为重要。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快速反应、科学有序。地震发生后,“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令人惊叹,而这正来源于应急机制的快速响应。
  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经过一次次灾难的考验和磨砺,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不断健全完善,推动着救灾效率的提升。
  ——国务院和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同时建立了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灾情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通告和调度指挥等功能。
  ——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的全国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近50万件。
  ——地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发展迅速,全国有1支国家地震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80余支省级救援队,总人数1.6万人左右。
  ——2002年建成首个应急避难场所以来,全国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近6000个,总面积36000多万平方米。
  ——不断加强救灾帐篷、衣被、应急通信、应急运输、医疗卫生资源等应急物资储备,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储备网络体系。
  ——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不断提升。各地广泛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开展防震减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开展各级各类地震应急演练数十万次。
  “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比如抗震救灾中如何形成统一领导、集中指挥、信息共享、协同行动、联合保障的军地一体联动机制和能力等。”尹光辉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大震巨灾、城市和城市群等进行防灾对策研究和应急准备,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地震多发区,要把应急准备与抗震救灾行动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应对和防范地震灾害的合力。

灾难里的中国力量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尼泊尔地震,过去10多年里,在世界地震、海啸和洪水重灾区的现场,总能看到一支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后背印着醒目的“CHINA”字样的队伍。他们就是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
  “阳光女孩”马晓凤、被困164小时的李明翠……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一场时间与生命的赛跑。10多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成功开展了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海地,和中国的汶川、玉树、舟曲等15次18批国内外救援行动,成功救出数10名幸存者,医治4万余名伤病灾民,赢得多方肯定和高度赞誉。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之后的数年内,一直保持220人的编制。汶川地震中,救援队展现了不可替代的救援能力,震后扩编到480人。其装备可以同时满足9支相对独立的重型救援队出队要求或现场数十支不同功能的救援分队和医疗分队的救援行动。
  联合国对国际救援队的能力有着严格的测评制度,每5年评定一次。2009年联合国组织测评,中国国际救援队被评为亚洲第二支重型救援队,当时世界上总共为第12支。2014年,又顺利通过了第二次测评。
  同一上来就撬楼板、捡砖头的方式不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进行灾害评估,明确施救区域。接着,每个小组按照向当地人了解信息、搜救犬寻找、生命探测仪定位的顺序确认幸存者位置。最后具体施救时,科学推进,步步为营,做到搜索准、营救轻、转运稳。
  震区的建筑物多处于亚稳定状态,贸然登上废墟或动用机械挖掘,很可能导致二次坍塌。被压埋长时间后,幸存者的伤情不好判断,不采取医疗手段就移开重物很可能会危及生命,而转运不当也会对好不容易才救出来的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尹光辉说:“救人,我们求的不仅是最快,还要最好。”
  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救援队克服高寒缺氧、高原病多发等困难,在12天里对127个作业点进行拉网式搜救,营救幸存者7人,医治伤病员1800余名。
  有人问领队尹光辉,是什么促使队员们克服困难,连续不眠不休的作业?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凭着对生命的崇敬,对自己工作所肩负的责任的深刻认识,靠精神和意识强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与时间赛跑,一时一刻都不能耽误!要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尹光辉答道。

应急救援不断提速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大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施策力度: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国防灾减灾史上的重要节点,5月12日因此被定为中国“防灾减灾日”。

  200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上升到国家法律高度。如今,地震应急体系建设形成了“条块结合,一块为主”的局面,各地均设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迅速应对,赶赴现场。接到命令后的准备过程是对救援队应急能力的考验,对此,中国国际救援队一直在不断提速。
  2006年印尼日惹地震救援的后勤保障工作,从接到命令到各项装备按要求准备完毕,用了5个小时。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救援行动中,配置装备两批4吨,182箱,仅用1个半和两个小时。
  “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和平常的科学训练是分不开的。”尹光辉说,“我们每年进行至少3次全队协同训练,并注重训练过硬的心理素质,平时还加强外语和各国风俗礼仪、宗教等多方面知识学习。此外,我们还不定期参加联合国组织的国际演练,更好地锤炼队伍。”
  地震救援,除了装备的先进,主要还是经验的积累。多次参与大面积灾害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救援中,队员会实施自我保护,进行科学施救。
  为了吸取先进的国际救援经验,中国国际救援队曾远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进行交流合作。“一方面吸取欧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培训。”尹光辉介绍说,受商务部委托,中国国际救援队曾为东盟一些国家举办了数期灾害救援培训班。
  今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划入应急管理部。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将承担起应急管理的实质性职能,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也更加有利于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对此,尹光辉认为,应急管理部能够更好地行使应急管理职能,整合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对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开展更为及时的应急响应和有效处置。

推荐访问:高效 救灾 要快 应急救援 尹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