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竹马戏,马蹄铿锵代代承

时间:2022-03-17 09:32:0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说起“竹马”,首先想到的是大诗人李白诗中所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那两小无猜的儿童游戏。其实,在山西寿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为寿阳大竹马。寿阳竹马戏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寿阳的一个小山村――距历史上的古晋阳仅百里之遥的平头镇罕山脚下郭家沟村。竹马戏是郭家沟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盛行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2008年,寿阳竹马戏被列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妆:跨马踩跷功夫高
  早就听说了寿阳平头镇罕山脚下保留着古老的的竹马戏,恰逢正月竹马戏要在山上的文昌庙祭祀演出,我一大早就从太原动身赶了过来。平头镇,这个离省城太原最近的乡镇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村、旧庙、老树,更有爱社、竹马戏等几项源自远古,颇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罕山,处在太原、晋中、寿阳三市县相交之处,距历史上的古晋阳城仅百里之遥,是古老的民间武术和民间艺术之乡。一进村口,就见罕山小学门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中年男人忙碌地指挥着众人搬运道具。近前一打听,果然就是寿阳松涛竹马戏艺术团的团长郭永虎。
  郭团长知道我是来专程拍摄竹马戏,热情地招呼我们一行人进到屋里。刚进屋子,就被几个脸谱吸引过去。一位气质儒雅的老师正在为演员们化妆,他就是年近七十的常兆全老师,山西省艺校第一届毕业生,原为国家二级演员,退休后受聘为竹马戏团总教练,致力于帮助寿阳竹马戏发展壮大。他专心致志地为坐在他对面的中年汉子画脸。大红脸,黑眼眶,高挑的眉毛,每一笔画起来都很娴熟。就在我们惊叹老人家技术精湛当中,“红脸关公”已经画完。紧接着就到一个漂亮的少女,就见老师傅将一把白色粉末迅速撒到姑娘脸上,开始用海绵涂满全脸。白色粉底打完便在眉毛和眼睛中间搽上红色颜料,由淡到浓。再用黑色画长长的眉毛和上下眼线。整个脸不到五分钟搞定,还真好看,更显姑娘娇嫩妩媚。别看老师傅那双手粗糙且布满青筋,但却是异常灵巧,一张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庄稼汉的脸庞在他的手下变得丰富起来:胸怀大略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公、勇冠三军的张飞、仪表堂堂的吕布……
  画完脸,便是穿戴。在罕山村对面有座山,当地人叫“秃栏垴”,属于罕山的一部分。今天的表演都在山上,演员们的装备也搬上了山。山顶小庙旁就是演员们的准备场所,穿戏服、戴戏帽等各种复杂的穿戴之后就是绑高跷!那名扮演“幽州太守公孙瓒”的女孩子引起大家一阵惊呼:只见她麻利地将两根近一米长、中间横着一截小木棍的高跷与自己的双腿牢牢绑在一起,脚底正好踩在那截小木棍上。这便是踩高跷者的受力所在,全身的重量都附在这两根木棍上面。在确认棍与腿已合二为一后,小姑娘“腾”地从台阶上站起来,旁边的人拿过马形道具放在地上,小姑娘麻利地跨进道具中间的方孔中,把竹马背起来,在目瞪口呆的我们面前,瞬间出现了一个骑马挎刀的古代武将。还没有等我们反应过来,几个演员就踩跷骑马“呼啸”而过,惊呼声中,仿佛踩着高跷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表演:马失前蹄有惊无险
  在进行完祭祀、经典诵读、儿童竹马表演后,竹马戏表演在一声高亢的战马长嘶中开始。古庙前的空场上,旌旗猎猎、锣鼓铿锵,让人感觉恍惚来到了古战场。竹马戏《三英战吕布》惊喜开场了,五位“战将”踩着高跷,跨着战马,拿着兵器,全身披挂闪亮登场。马身披着红、黑、白等各色彩衣,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真如神兵天将,策马从远古飞奔而来。刹那间,虎牢关下,诸侯云集,刀若闪电,矛似流星。刘、关、张三英合力攻杀,战得难分难解,意欲将“吕布”斩于军前。战将们时而随着马蹄声微微侧步、时而以臂当剑挥向“敌军”,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武艺尽显,如履平地。“刘备”圆润高亢的唱腔引得人们连声叫好;“关公”策马扬鞭的潇洒令人啧啧称赞。这两个演员虽是两个姑娘,却颇具大将的气势,挺有男儿气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这种踩着高跷,穿着戏服,还得打打杀杀的表演难度实在是太高,不仅得有扎实的踩高跷的基本功,还得有唱戏的范儿,表情、唱腔、动作样样都得到位。演得最好的就数“吕布”了,他的戏份最多,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皱眉一挥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那么投入,展现的这出“沙场血拼”酣畅淋漓。正在打斗激烈时,他突然“脚”下一滑,腿上还绑着木棍,就坐倒在地。正在人们惊叹之时,他居然两手拽着另外两个演员的枪头就“腾”地起来了,原来这叫“马失前蹄”,是竹马戏中一个高难度动作。观看的人看了这精彩的表演,不由得掌声雷鸣,竖着大拇指!一声唢呐吹响的“战马嘶鸣声”将我拉回了现实,演出结束了,演员们一字排开,在高跷上高提马头向观众致谢,这独特的谢幕方式再次引发现场阵阵叫好。
  看着竹马戏的表演,我久久沉浸在激动之中。亲身感受了寿阳大竹马的独特之处,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更有“上坡前倾”、“下坡后座”及“马失前蹄”等高难度动作,通过表演和队列变换,在或急促或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精湛的表演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渊源:千年竹马戏的曲折身世
  竹馬戏演完了,但我的心中仿佛余音不绝,走在下山路上,听得松涛阵阵。竹马艺术团团长、竹马戏的传承人郭永虎一样是感慨万千,说着竹马戏的历史,忆着竹马戏的传承,满怀的激情像是决了堤的口子,倾泄而出。今天的罕山村里有个自然村叫郭家沟,地处寿阳县平头镇罕山脚下,竹马戏就是流传在郭家沟。根据村里老一辈人的说法,竹马戏每年都有许多活动,其中有正月十五灯山庙祭祀、二月二龙抬头马抬头、六月六河神爷跑马、七月十三轩辕庙祭祀等。夏季遇干旱年,也会演出竹马戏进行求雨活动,是老百姓为娱神祈福、求雨顺丰等举行的祭祀仪式中重要的项目。祖辈流传下来的“竹马戏”,正如其名,大多以马戏为主,兼有戏谱,有唱念做打的功夫。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唱腔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根据剧情需要大多为武将角色。演员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并组成一组组武打戏剧场面。

推荐访问:寿阳 竹马 铿锵 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