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场面能让蒙古族男人把视为尊严的腰带解下来?

时间:2022-03-17 09:31:5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祭山是蒙古族主要祭祀习俗之一。3年一小祭,9年一大祭的蒙古族祭山是怎么回事?蒙古族祭山是一个传统的仪式。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方下不峏罕山,椎其胸曰“……将不峏罕合勒敦山,每朝其祃之,每日其祷之,我子孙之子孙其宜省之。”言讫,向日,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跪洒祭而祷祝焉。这段话的意思是:我铁木真刚刚从不峏罕山下来,拍着胸说“……(我的性命被不峏罕山救了)这山我今后要经常祭祀,我的子子孙孙也要祭祀,每天向它祷告。”说罢,他对着太阳把系腰的带子挂在脖子上,把帽子挂在手上,抚胸跪拜了九次,把马奶酒和其他祭品都祭撒了,然后虔诚祷告。这段描写生动地把主要的祭祀理由和过程都说得清清楚楚。在蒙古族地区,腰带是男人尊严的象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解下来的,一旦解下来说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面,铁木真祭祀时解下腰带说明他对山神的虔敬。
  蒙古族是一个对自然图腾崇拜的民族。习俗中,祭山、祭天、祭火、祭日月星辰等早已有之。铁木真之所以要祭山,据说是他在青年时代曾经被蔑儿乞惕部追捕,躲进了不峏罕山。蔑儿乞惕部搜山没有搜到他,他为此得救。所以铁木真要求,他的子子孙孙要永远祭祀不峏罕山。此后,他的黄金家族、直系子孙谨记他的教诲,从帝王到百姓,始终坚持祭祀不峏罕山。后来,所有蒙古族部族除了祭祀不峏罕山外,还要祭祀蒙古几大部落内的主要神山。再后来,因为时空的关系,祭祀不峏罕山变得遥不可及,人们就改祭祀不峏罕山为祭祀其他的山了。从此,一项帝王的行为变成了百姓的行为。
  蒙古族的祭山一般都是祭祀各自境内最险峻的山,他们称这样的山为“神山”。祭山也由最早的祭祀自然的大山改为祭祀有着人的形象的山神了。蒙古民族的每一座神山都有一个山神的形象,而杜尔伯特多克多尔山的山神是一位女神。她有着弯弯的秀眉,粉白的脸蛋,殷红的嘴唇,穿着绿色的蒙古袍。她的身旁伏卧着狮、虎、狼、鹿、鹰、狐、凤、燕等动物。杜尔伯特的山神为什么会是女神?据当地蒙古族民间传说,被当地蒙古族誉为“母亲河”的嫩江是一位女性,她护佑着两岸的子民。特别是左岸的蒙古族,视她为母亲。但她发脾气的时候也很狂躁,洪水会淹没草原、耕地,也会淹死牲畜。于是上天就派多克多尔何日米延(鱼形江神)来保护草原。这个头尾两头翘起的多克多尔何日米延就化作了一座鱼形的山挡在嫩江的洪道上,护佑杜尔伯特草原,既阻挡了河道也陪伴了她。自女神来到这里后,嫩江再也没有发过脾气,洪水真的被控制住了。所以,当地人就把多克多尔山的山神视为女神,也就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女神的形象来。
  祭品只能是白色
  蒙古族各地祭山的习俗基本都差不多,主要分为两种——公祭和户祭。公祭是指官方组织的祭山。原始部落的祭祀是部落首领或酋长与萨满领着祭祀;现在是区县政府官方组织祭祀。户祭是指一家一户的祭祀。祭山没有固定的祭祀日期,各地根据自己的本地习俗确定,但一般都会选择秋后七八月份。这时庄稼果蔬成熟了,牛羊也肥壮了,这时祭山就是要感谢山神一年来的护佑。
  公祭一般规模比较大,比较隆重。四面八方的部族百姓或赶着勒勒车,或骑马来到现场,还有的带着蒙古包,赶着畜群来到神山附近安营扎寨,参加祭山,足见人们对祭山的重视和虔诚。来参加祭山的人大多都不会空手而来,条件好的带来马或羊用来作祭品;差一些的带来马奶酒、奶食等物品用以祭祀;最差的也要带来哈达,将哈达系在祭祀台附近的祭山树上。
  祭山的准备工作是一项劳心费神的事。祭山得准备隆重的祭品,要宰杀白色的牲畜,大多用马,也有宰杀牛的,但一律要白色,不能有杂毛和别的颜色。蒙古族最原始的祭山是血祭,也就是把白马捆绑在祭祀台对面,马头对着神山,萨满颂祭辞,然后刀斧手用刀斧活劈白马,一刀毙命,马的血喷溅到山的方向。后来改为提前宰杀牲畜,祭祀台上摆马头,两侧摆奶食、肉食品、果品、哈达等。整个仪式由部落的大萨满主持。先是献贡品,以示对山神的虔诚;然后,萨满宣读祭辞,主祭大喇嘛带领众喇嘛诵经;接下来开始祭拜山神,萨满带领大家跪拜下来,一共跪拜3次,每次叩3个头,这叫三拜九叩,表示最大礼节;拜完山神就是转山,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在指定的路线上绕着山转,整个仪式就完成了。
  户祭就简单多了,有的家庭全家人到神山去祭山;也有的在自家的庭院内摆设供桌和贡品,遥遥对着神山的方向举行这些仪式。
  祭祀后的贡品与大自然共享
  杜尔伯特是中国版图最东部的蒙古族,许多习俗都和生活在西部的蒙古族差别较大,祭山也是如此。
  据杜尔伯特大萨满阿拉坦阿古拉介绍,其他蒙古族地区祭祀时间都是在白天,杜尔伯特的祭山时间要选在黄昏或夜间,以免惊动江神;其他蒙古族地区祭山时要喧闹和喜庆,杜尔伯特祭山时现场要保持安静,不能歌舞和喧哗;其他蒙古族地区祭山的贡品要求白色的牲畜,而杜尔伯特祭祀的牲畜要求是黑色、青色的;其他蒙古族地区的祭祀贡品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任由参加祭祀的人食用或带走,而杜尔伯特贡品经过祭祀仪式后是不能食用的,要弃置荒山野外,任山里的动物和江神、山神共同享用。
  这一次的祭祀在黄昏时分开始。傍晚,太阳刚刚落山,四野一片朦胧。时节已进秋季,草木开始呈现出黛绿色,草尖微微发黄。附近各乡镇村屯的群众都来了,骑马的、开四轮车的、骑摩托车的、开汽车的,甚至远在100多公里以外的肇源县的蒙古族群众也有来。现场人群熙攘,主办方怕惊扰山神,机动车和马匹被安置在山东面的平地上。现场虽然人多,但很肃穆、安静,一切都井然有序。大萨满阿拉坦阿古拉身披法衣,手拿敖其尔(法器)站在祭祀坛上主持祭祀。祭祀台上摆放着3个青马的头和3只黑羊头,两侧摆有奶食品、肉食品和果品、哈达等。从祭祀树的树干向四周拉起了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风马旗,经幡随风飘动着,早有人迫不及待地把洁白的哈达系在了祭山树上。一场安静而又神奇的大型祭祀活动就要开始了。
  煨桑开始了。这是当地蒙古族的传统习俗,祭祀前必要先煨桑。人们用青翠的松柏枝条点燃火堆,很快,空中飘荡着一缕缕或浓或淡的烟雾,其中伴随着一股清澈的松香味道。蒙古族的煨桑與藏族的煨桑从习俗方面说是一样的。“桑”是藏语,是“净化”的意思,点燃松柏枝让它徐徐燃起雾霭的过程就叫“煨桑”。这是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祭祀对象的敬仰和崇拜。喇嘛开始诵经,声音很轻,现场的人们都屏住呼吸,在肃穆的诵经声里,人们与山神仿佛有了心灵感应,感觉到灵魂像是得到了净化。大约5分钟左右,诵经停止了。阿拉坦阿古拉命令点燃篝火,现场立刻点燃起9堆篝火。蒙古族以9为最大,这 9堆篝火就是最高礼数。在大萨满的示意下,主祭人——县政府县长张家文领头焚香献祭品,马头和其他红白食被抛到了山坡。阿拉坦阿古拉开始诵多克多尔山祭辞:
  “当我们的祖先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
  多克多尔山就矗立在这里;
  当我们的牛羊还是仔畜的时候,
  多克多尔山就升起在地平线上。
  多克多尔山养育了草原的牧民,
  赐予了丰收的牛羊;
  多克多尔山恩典过草原的猎民,
  赠予了无数的野牲。
  ……”
  完毕,全体参拜。一鞠躬,祈盼家乡万物和谐、生态平衡;二鞠躬,祈福草原四季顺遂、兴旺繁盛;三鞠躬,祝愿各族人民生活幸福、吉祥安康。
  参拜完后,就是转山了。所有参加祭山的人按顺时针方向围绕9堆篝火转9圈。打头的是老萨满阿拉坦阿古拉,后边依次跟随着县乡领导、各地蒙古族学者、专家和各界群众。人们步伐缓慢,尽可能不发出一点声音。每个人都在心底暗暗祈祷,祈祷山神保佑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儿女,祈祷风调雨顺、百姓平安,祈祷嫩江不再洪水泛滥,也祈祷自己和家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转山结束的时候,夜幕已经完全降临。除了9堆篝火以外,四野一片朦胧。老萨满独自对着山神默诵法语。远道而来的人们也不忍离开,有的对山神默默祭拜,暗自祈祷的同时也在心中暗暗许愿,期待着下一个祭山日能来还愿。最后,人们把随身带来的哈达等圣物悬挂在祭山树上。祭山仪式到此就结束了。老萨满最后一个走出了多克多尔山。
  3年一小祭,9年一大祭,这是杜尔伯特的祭山习俗。人们等待着,3年后的又一个祭山日再来这里。

推荐访问:蒙古族 能让 腰带 人把 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