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相送纸鸢飞,筝线一脉手中牵

时间:2022-03-17 09:31:4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初春时节云淡风轻,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除了作为人们消灾免祸的象征,放风筝还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不仅能够放松身心,更能保护颈椎和视力,强身健体。
  风筝虽小,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美文字和绘画,还创造出许多反映人们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在传统风筝上便随处可见“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吉祥图案,通过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了“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了风筝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更因其主题鲜明、构思巧妙、趣味盎然以及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千年传承背后的历史故事
  要说风筝起源于中国已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风筝的历史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记载,最先发明风筝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后来他的学生鲁班根据墨子的理想和设计,开始用竹子制作风筝,他把竹子劈开削光,用火烤至弯曲做成喜鹊的样子,并起名“木鸢”,据说可在空中飞行达三日之久。由此可见,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用纸制作而是木制的,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出现用纸做成的风筝,并改称“纸鸢”。
  很多人都误以为“纸鸢”是风筝的古称,其实并非如此,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纸鸢和风筝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在飞行中发出声音,不能发出声音的被叫作“纸鸢”,能发出声音的才叫作“风筝”。
  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风筝逐渐变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玩具。到了宋代,风筝已有了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并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南宋词人周密曾在《武林旧事》中写道:“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图》也都有关于放风筝的生动描绘。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曾派专人到天津寻找“风筝魏”,命其专门制作了一款“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直到现在故宫里还保留着三只溥仪玩过的大风筝。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也曾发明风筝,可惜后来失传。公元十世纪,中国传统风筝首先传至亚洲的韩国和日本,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放上天空,是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所以风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对之后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里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就有醒目标注“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的牌子,英国博物馆也把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风筝经过英国人凯利、澳大利亚人哈格瑞夫和德国人李林达尔等人的不断改进,最终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飞行的飞机。
  出奇制胜的军事工具
  风筝发明之初常被用作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信手段。据《鸿书》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公输班是鲁班的本名,可见鲁班最初制作风筝就是为了军事用途。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便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地道的距离。而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又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附竹笛迎风作响,汉军士兵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所谓“征人一夜尽望乡”, 楚军因此士气涣散,斗志全无,最终项羽大败,这也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典故。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公元549年侯景作乱,叛军将梁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鸢,将梁武帝的诏令系于其中,乘西北风施放,向当时就在太极殿外的太子简文求援,可惜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衰落灭亡。
  到了明朝,风筝的军事用途已不仅仅局限于侦查、通信,人们开始在风筝上加装火药,将其变成了一种新型武器,他们依据“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的目的。抗日战争时期,因军事原因一度禁止国人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有可能成为敌方传递讯息的工具,并为敌机提供轰炸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还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太平盛世催生出的娱乐活动
  唐朝建立后,由于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社会逐渐走向安定繁荣,进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传统节日的盛行,进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之前长期作为军事工具的风筝在用途上有了新的转折,开始向民间娱乐工具转变。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像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到了宋朝,风筝的流行更为广泛,这其中包含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进而融入节日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民间放风筝已成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更是文人墨客艺术创作的题材之一。当时由于文人的参与,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出于社会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逐渐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推荐访问:纸鸢 清风 相送 手中 筝线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