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生事
这里的“点儿”,是指标点符号中的那一“点儿”。与之相关,有两个小故事蛮有意思。
其一是常有人在墙后便溺,主人于墙上写大字曰:“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可是便溺状况依然如故。某日有人被逮个正着,主人斥道:“没见墙上的字吗?”对曰:“怎么没见?你不是让我们在此大小便吗?”主人反问其故,路人答道:“你写得很明白: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我实在憋不住了,等不得啦!”
另一个故事是说某富翁生有一儿一女,儿子生性懦弱,女婿强梁自私。富翁怕女婿独霸家产,临终前写好遗嘱:我死后所有财产归儿,婿外人不得干涉。意思是,女婿及外人管不着!可是,富翁忘记点“点儿”,写罢即压在炕席下方。旧时提笔为竖写,文中并无标点符号,只是在该停顿之处的行外右侧,点一个形状类似现今顿号的点儿,叫做“句点儿”。现今使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清朝末年模仿西方的书写习惯,经改良才使用的,当时称“新式标点”。
不料遗嘱被女婿发现,偷偷加了个句点儿,然后放回原处。不久,富翁咽气,女婿随即霸产,儿子当然不服,闹上公堂。县太爷看了遗嘱,立马判女婿胜诉。原来,遗嘱写道:我死后所有财产归儿婿,外人不得干涉。女婿还十分得意地炫耀,“岳父大人一向待我不薄,视我为儿婿,当作亲生儿子。”
点儿正点儿背
除了标点的“点儿”,字上有“点儿”的,也容易出热闹。
话说明朝一阅卷官员发现某考生的卷子上文章做得好,字也写得漂亮,可就是有一个字上的“点儿”点得别扭,定睛细看,原来是一只黑色的小蚂蚁趴在那里,便信手轻轻将它抹在一旁。“点儿”是没了,错字。官员正在纳闷,见蚂蚁又跑过来趴在原处。如此三番五次,官员甚感诧异,继而顿悟:莫非这是天意?想必该生对蚂蚁有救命之恩,蚂蚁才奋不顾身前来报答。小小蚂蚁尚且知恩图报,我岂能麻木不仁?于是,善心所致,欣然录取。
看过一则小品,说解放之初,中国的茉莉花茶远销欧美,却在东南亚滞销。原来当地华人因“茉莉”与“没利”谐音而犯忌讳。销售人员投其所好,应之吉利,在“茉”字上加了两个“点儿”,变成“莱”的简体字,“茉莉”则成了“莱莉”,跟“来利”同音。当地人颇为喜欢,茉莉花茶的销路一下打开。
起初,这个小品被人认定此为杜撰,因为第一批“汉字简化表”是1956年才公布的,1950年代初哪来的简化字?直到后来有人去山西武乡县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才解了谜。
馆内陈列着上世纪40年代初的信件实物,上面有若干现今使用的简化字。我挺纳闷,回家后向人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至少在清末民初,就有人研究并创立简体字。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大量刊物和宣传品创造并采用了许多简体字,被称作“解放字”,并流传到全国各地。建国初期,国家开始大力收集、整理、选定早已通行的简体字,直到公布。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说改革开放初期,乌鲁木齐一家挂面厂为扩大销售量,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不惜花费16万人民币,远赴日本印制了一批精美的塑胶袋。由于图案设计上多了一个点儿,“乌”字变“鸟”,成了“鸟鲁木齐”,导致16万元打了水漂。
我对此同样持怀疑态度,瞎编的吧!中国这么大,哪儿不能印,非要跑到日本印不可?不久回老家探亲,跟时任青岛红旗印刷厂车间主任的二弟说起来,他解释说,去日本印塑胶袋这事一点儿都不新鲜。在咱们国家,这种印刷出现的比较晚,主要是印制的工艺和技术相当复杂,刚开始,咱还没完全掌握,印出的东西油墨的附着度不够,干透以后,稍一動,就一片片地剥离下来了。
“点儿”的故事知道得一多,我的人生感悟也就出来了!点、横、撇、捺,作为一字之首的笔画,连蚂蚁都能去“仿冒”,可见它究竟包含着多少苦楚,蕴藏着何等心酸,洋溢着多少欢乐,又成就或贻误了多少人多少事?“点儿”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小中见大”,且无限多、无穷大啊!
推荐访问: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