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之趣,语文之趣

时间:2022-03-16 09:32:2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对联,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引入语文课堂,能很好的在语文的教与学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使语文的教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架设好这一桥梁的关键,就在于一个“趣”字。
  关键词:对联;语文课堂;桥梁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联,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引入语文课堂,能很好的在语文的教与学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使语文的教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堂好的语文教学课,也要凭借教师的风格展现出来,使得教学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份独特的魅力。对联运用的好,可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顺理成章,事半功倍;相反,平庸的授课与之相反,机械僵硬,干瘪乏味,事倍功半。架设好这一桥梁的关键,就在于一个“趣”字。
  一、幽默之趣
  关于对联,流传着很多幽默有趣的故事。比如:苏轼和佛印一起散步,苏轼见一只狗在河边啃骨,遂出:狗啃河上(和尚)骨。见此,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往河中一扔,对曰:水流东坡诗(尸)。这种幽默诙谐的小故事,把汉字的异读特点展现的十分别致,而且耐人寻味。教师可用于课堂的新课导入,能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从课间游离的状态拉回课堂上来。同时,也起了一个无声的暗示:语文很有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每个标点的细微调整变化,也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生活中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学生爱上一门学科很简单,简单到就因为某节课老师讲了一个有趣的小幽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对联在语文课堂上的引入,其幽默之趣,必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顺利的接合,达到相互促进。
  二、智慧之趣
  传统的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一特征很考究应对对联之人的智慧。用现在通俗点的说法:肚里没点墨水,谁人敢来应对!因这一特点,应对对联对人智慧的测试也就充满了趣味性。
  话说有一天,唐伯虎与祝枝山去游颧鹊楼。年过花甲、身肥体胖的祝枝山爬到二层就不想继续了。唐伯虎则游兴正浓,为鼓励好友继续,就高声朗诵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祝枝山实在不想继续,就改成:到此已穷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唐伯虎知祝枝山是找借口搪塞,于是再改为: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这样的一则轶事,里面的趣味性实在让人心情愉悦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这两个大才子的才思之敏捷,折服于他们短兵交接的出众智慧。而做一个慧者,只要有可能,任何人都会心向往之。我们读过的很多名对,都是作者的智慧体现。学生求学,不也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吗?用充满智慧的对联来引发学生发现这也是在学习语文,对于语文学科学生又怎么会不喜欢学习不主动去学习呢!
  三、生活之趣
  从古到今,对联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现代生活的对联更接地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现实。比如春联,寄寓了百姓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望,所以比起古代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种浓浓书卷味的春联,现代要直白多了。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是简单粗暴啊,可也是现代人喜闻乐见的。
  作为语文教师,则可充分发挥现代对联接地气、灵活的新特点,巧妙的引起学生的兴致。像遇到上课打瞌睡的学生,送他一副对联:不悲明日肚无墨,且喜当下鱼可钓。若没大改观,再额外赠送横批“胸无大志”。这样,班上同学会觉得语文课堂挺有趣,且也不敢步其后尘——上课打瞌睡。可以说,语文老师如能充分的引入对联于课堂之内,有趣的对联定会让每节语文课充满乐趣,学生也会乐中学、学中乐。
  更何况,对联可不仅是一亩三分地那么狭小,生活当中无处不用对联:开业誌庆、金榜题名、生辰婚庆等等都少不了对联的“参与”。特别是当下,好对联是一副难求,曾有人十多万元求一副开业对联。这会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打好基础,肚里有真才实料,生活中的很多窘境根本就不会存在。
  四、结语
  對联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和有效的良好教育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继承传统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管理面向社会的角度,甚至从提高语文教学内容以及质量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必要学习、运用对联这种文学形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联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一向为大众喜闻乐见,要是能巧妙地把对联艺术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有趣的对联,只是一个桥梁,一个教师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有兴趣主动积极学好语文的有效桥梁,这个桥梁能让学生发现对联之趣,也是语文之趣。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 探生活之源寻语文之趣[J]. 小学语文教学, 2017(6):50-51.
  [2] 许志松. 妙用对联 巧学语文[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08(1):142-143.
  [3] 孟悦. 小学语文教学之趣味教学初探[J]. 教育, 2016(9):00136-00136.

推荐访问:对联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