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对中国武术和军事发展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3-15 09:36:4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嘉靖至万历年间,明朝遭受“南倭北虏”的双重危机。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南灭倭寇北上戍边,为明朝消除倭患、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分析认为戚继光在抗倭和戍边过程中,弘扬了中华民族武术,促进了武术的融合与传播,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而征兵、练兵、强兵思想以及改良兵器装备和健全多兵种策略上对现代军事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戚继光 抗倭 武术 军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2—0009—03
  嘉靖至万历年间,明朝遭受“南倭北虏”的双重危机。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南灭倭寇北上戍边,为明朝消除倭患、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分析认为,戚继光在抗倭和戍边过程中,弘扬了中华民族武术,促进了武术的融合与传播,丰富了武术理论体系;而征兵、练兵、强兵思想以及改良兵器装备和健全多兵种策略上对现代军事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 明朝遭受“南倭北虏”的双重危机
  14世纪初叶,明朝建立之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厉行海禁重视海防,汤和、周德兴等将领在东南沿海“筑海上 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使其未酿成大患。15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为扩充实力,弥补内战损失,怂恿、支持海盗活动,倭寇逐渐猖獗。嘉靖年间,内政腐败,国势衰微,军备废弛,倭寇侵扰日益严重,人民深受其害。
  与倭患相比,更为严重的是北虏问题。自古中国的边患都来自北方,汉有匈奴,唐有突厥,宋有蒙元。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为三部,自东向西分别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杀外,还经常掠夺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率兵亲征,大败鞑靼、瓦剌,保障了边境的安宁。明成祖之后,面对北方蒙古族的后裔,明朝逐渐采取一种守势,以招抚为主要手段,并定都北京,借居险要而控制东北地区,史称“天子戍边”。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率兵大举进犯,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获英宗,明朝几乎覆亡。公元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率数万精兵犯大同、蓟镇,大破古北口入塞,一直攻到北京城下,而明军怯懦不敢战,听任鞑靼军队在京师周围肆意劫掠八日,满载而去,史称“庚戌之变”。
  2 戚继光在抗击南倭北虏危机中取得的功绩
  明朝遭受南倭北虏的双重危机,南下平倭北上抗虏成为戚继光的生平之志,有诗为证:“封侯非我意,但原海波平”。作为一个军人应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若能以身殉国,则不枉次生,一首《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表达了戚继光的乐观人生和雄心壮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八百倭寇攻打龙山所,戚继光三箭定乾坤。十月,戚继光二战龙山所,初露锋芒。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直浙总督胡宗宪诱杀了海盗头子王直,其党羽三千余人盘据岑港,明军久攻不下,为此激怒嘉靖皇帝,降罪明军将领俞大猷,“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明史·俞大猷传》)。戚继光采用疲敌之计,一举攻下岑港,其将才初显。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先后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次年,戚继光再次抵达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随后率军解仙游之围,灭山贼吴平于南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隆庆元年(1567年)十二月,戚继光奉命北上戍边。戚继光认为:“须驻重兵以挡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戚少保奏议》)。为此,戚继光一边训练将士,建立车步骑营;另一方面着力修筑“空心敌台”,大大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戚继光镇守蓟州不久,俺答汗放弃了骚扰政策,而辽东的土蛮和朵颜部还经常攻掠边境。自隆庆二年(1568年)十二月至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先后5次侵犯边关,戚继光率强大的车步骑营,步骑车三兵种协同作战,大败朵颜部,并活捉了董狐狸的侄子长秃,朵颜等三卫彻底慑服,董狐狸率部请降。土蛮部于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和万历三年(1575年)四月,两次集结数万之众分别准备进攻古北口和山海关,都慑于戚繼光的威名而没敢进犯,转而袭扰辽东。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和八年十月,戚继光两次率兵援助辽东,与辽东总兵李成梁配合作战,击败敌人,追杀数百里,从此“烽火渐稀,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3 戚继光对中国武术和军事发展的影响
  3.1 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1)抗击外侵,弘扬了中华民族武魂。爱国主义历来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武术是中华民族在生产活动和军事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攻防格斗技能,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春秋时期,齐人就曾以“隆技击”而闻名天下。随着锻造工艺的不断成熟和战争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兵器。大唐盛世开始出现武举,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以武力消灭倭寇,创造了抗倭史的奇迹,是早期抗击外敌入侵成功的典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了中华民族武魂。
  (2)开设武学馆,促进了武术融合与传播。戚继光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在父亲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可以说是明朝最杰出的武术大师,如一战龙山所时,三箭射死敌酋而解围,突出了高超射箭的本领。戚继光非常好学,曾经跟俞大猷学过棍,向谭纶学过剑,拜唐顺之练过枪,最后贯彻到武术强兵思想中,从主观上推动了武术在军中的兴起。戚继光主张训练要讲究实用,不搞花架子。[1]戚继光还聘请民间拳师和武僧开设武学馆,专门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进行专门训练,吸取了大量的武学技艺。“戚家军”与少林僧兵和少数民族武装力量联合抗倭时,相互学习,使中原武术与少数民族武术得到融合,推动明代武术进一步发展。

推荐访问:中国武术 影响 研究 发展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