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融入盲校语文教学中

时间:2022-03-11 09:46:5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07-01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的重任,应该融合于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在我们盲校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挖掘课内外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盲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其精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我们民族太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作为语文老师,把古诗文作为塑造学生的优秀素材,着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弘扬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盲生因为视觉的缺陷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渠道相对来说非常的狭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字材料较少,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下载听读的渠道,搜集背诵各种古诗。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绘出一幅“游子羁旅图”,单凭想象,对于视障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教师可用听一听,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呈现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生活画面。这样学生的古诗积累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吟咏。在春天里孩子们吟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絲绦”,听到晚上的风声雨声,就会想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到多少”;心情畅快时,感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心情愁苦时会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生活性的体验,既让盲生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补偿了学生的视觉缺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品味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文课文不仅伫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我们盲校语文老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这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传统文化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如教《背影》,就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厚重的父子深情,使学生心灵受到传统道德的震撼。
  文以载道。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入世的态度;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在胡适《我的母亲》中,我们看到一个有着“温良恭俭让”传统美德的母亲。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 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理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言技能,补偿视觉缺陷,感受传统美德,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语文综合性的学习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盲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如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我还组织低视力学生缝制香囊,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各异的香囊,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从中不但锻炼了盲生的自己查阅资料的能力,更发挥了它们动手制作能力,真是一举三得。另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上语文课时,我把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四、把“语文课堂”作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根与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而语文课堂是主阵地。如果想更好地传扬传统文化,就必须发挥语文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引导学生通过早读,背诵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语文课前准备时带领孩子朗诵一首简短的经典美文,让孩子安静下来进入课堂的情境中。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合作探究,自己查找资料,整理学习心得。教师可以穿插介绍中华优秀儿女的小故事,树立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体悟,并在熏陶感染中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接受精神的洗礼,实现文化高效传递。总之,只要老师心中有传统文化这条弦,就能不断在课堂上弹奏优美的传统文化乐章!
  总之,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民族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应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视障孩子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发出灿烂的光芒!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融入 语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