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思想在近代的西传及其影响

时间:2022-03-11 09:43: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元气或气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东学西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是传统研究或者将元气思想的西传淹没于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泛泛之论当中,或者将具有中国人致思倾向的元气思想与近代西方自然观和物理学中某些概念作简单的对应,因而既未能展示元气思想的西传过程和具体路径,也未能勾勒西方近代与元气思想相关的思想的嬗变过程,更未能充分彰显元气思想的近代意義和独特价值。为此我们力求在把握元气思想内涵和独特性的基础上,以文本为依据,较为详细地梳理元气思想的西传路径,并在哲学和概念分析的层面上阐述元气思想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而为近代以来中西科学、哲学和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
  关键词:元气;近代;中国古代哲学:中西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033-10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F·卡普拉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物理学之道》一书中曾指出,现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和宗教(他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存在着显著的相似性。特别是。中国的元气自然观与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惊人地相似。为此,他特别引用了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的“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等说法而加以佐证。国内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是,造成这种时间相距久远、地域跨度巨大的两种思想或理论之间的相似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现代物理学等精密科学与技术对古代智慧的天才猜测的印证,还是基于“否定之否定”扬弃性“复归”的思辨?F·卡普拉本人以及国内的学者对此或默认之,或语焉不详。应当说,这两种解释性观点(不论是否经过充分的论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仍不够全面,没有触及到一些根本方面。在这里,本人提出一个观点,即造成这种相似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方哲学(宗教)思想的西传及其影响。其中,以中国古代“元气”思想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西传所造成的影响尤为显著。可以说,元气思想在近代欧洲自然观的转换和近代物理学的产生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由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必然涉及到中西哲学比较和文化交流的一些方面,因此它不只是科学史的问题,而同时也是哲学史、文化交流史的问题。本文希冀通过比较细致的分析与阐述。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
  一、“元气”思想的内涵与独特性
  “元气”思想或元气论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完善且有较大影响的学说和理论,是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许多方面。它以“气”、“元气”以及“道”、“理”为基本概念和范畴,涉及到对物质本原和自然演化的本体论探寻与解说。其中凝结了中国古代先哲对宇宙本质、物质结构、万事万物运动与变化规律的认识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基本的致思方式。
  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万物是由一种称之为“气”的东西构成的。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这种东西可感可知。如大风、水汽、烟云之气以及人体呼吸之气等。殷商甲骨文已有“气”字,其书写字形类似一股上升的气流。许慎《说文解字》中有“气,云气也,象形”的解释。由于自然界“风”的独特性,也有所谓“风是气的异名”的说法。以后,那些具有构成生命之力、情志变化、聚散离合、升腾流转等不可为人眼直接觉察到的、比较抽象的东西。也与“气”挂钩,成为了气的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西周末年,即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伯阳父(史伯)以“天地之气”解释山川地震。所谓“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这里已经明确提出气的概念,且有阴阳之分。在此基础上,古代先哲对“精气”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谓的“精气”,是与“粗气”相对而言的,是气之精微者。研究表明,《管子》中《心术下》、《内业》两篇首次提出“精气”概念。其中《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与之相关,“元气”的概念和思想也相携而行。因为“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鹗冠子》)。这里,“精微者”就是“元气”。到了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大量地使用“元气”概念。他在《论衡》一书中说道:“元气,天地之精微也”(《论衡·四讳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篇》)、“天禀元气”(《论衡·超奇篇》)等。这就是所谓的“元气自然论”。
  自宋代到明清时期,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把元气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张载坚持以气一元论解释世界物质性及其运动。他针对魏晋以降盛行的释、老之学的“贵无”倾向,明确认为世界万物生于“有”,而非生于“无”,从而将“气”奠定在“有”的基础上,或将“气”与“有”相融合来解释“气”。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同时明确提出“虚空即气”的命题。一方面像规定“虚空”那样来抽象地、一般性地规定“气”;另一方面使“虚空”与“气”相融合,从而将整个世界归诸气一元本体。正如他所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篇》)这里,张载还特别强调了气之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即“聚”与“散”,而聚散运动的原因正在于气之阴阳二气的作用。所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篇》)、“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正蒙·参两篇》)。由此又伸展出另一重要思想,即运动的机制源于事物的内部,所谓“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正蒙·参两篇》)。六百年后,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强调“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无二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彻底否定虚空的存在;同时在动态中给予“气”以规定,甚至认为“太虚本动”(《周易外传》卷六),使空间中物质与运动进一步统一起来。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以及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对元气思想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虽然历史上元气思想呈现出由经验的猜测到理性的思考的不断发展过程,人们对“气”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也处在辩证发展的过程当中,但从所形成的思想的内涵来看,它是明确的、丰富的。它的内涵包括,不论气的构成物多么复杂、气的形态多么千变万化,也不论气的实体之物是可感知的还是不可感知的,它都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而不是“神”或“理”一类的精神性的东西;气是世界万物之本,是宇宙构造的基始和源泉。也是精神和情志的源泉,即世间万物发源于气,中经各种形质形体,最后又还之于气;气是精微物质,它精细无形,却又充塞宇宙、贯穿一切,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因而具有弥散性、渗透性和整体感应性,从而使整个宇宙和世间万物通过“气”的中介而连成有机相通的整体;与之相联系,气具有连续性或无间性,即气是一种无间断的、连续的物质形态,大到天体、小到尘埃,均是如此,以致“虚空不空”,正所谓“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气“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即气在宇宙中永无止息地运动,所谓“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正蒙·太和篇》),而造成气的永无止息运动的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的“迭至”、“相荡”、“相感”等,可以说,元气聚散生成的内在动力就是元气内部所含有的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所致;阴阳二气即是两种属性,也是两种功能。

推荐访问:元气|近代|思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