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同伴特征的中介作用

时间:2022-03-11 09:43: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研究使用多水平建模,系统分析了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小学的学校心理环境特征对10826名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的作用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对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仅部分中介其作用。(2)在控制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以后,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可以通过同伴的违规行为、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可以通过同伴的违规行为、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本研究首次在控制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的情况下,揭示出同伴行为特征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基础教育改革中评价和提高学校心理环境提供了科学实证依据。
  关键词:学校总体心理环境;小学生;学业表现;多水平分析;全国代表性数据
  1. 引言
  学校心理环境,也称学校氛围,主要是指学校为学生营造了在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等多方面的心理环境体验,从而构成了学校心理环境的主要成分[1]。学校心理环境可从学生个体独特经验和学校群体共同经验两个层次考察[1]。在个体层次上,学生个体对学校心理环境具有主观的感知,这就构成影响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环境,是学生发展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即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在学校层次上,学校心理环境反映了同一学校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环境的共同知觉,是影响不同学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情境因素,即学校总体心理环境。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具有综合性,不仅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近年来,少数研究从同伴相互影响的角度探讨学校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具体而言,同伴感染理论(contagion theory)是由Mayer和Jencks于1989年基于社区内部的相互影响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区的经济组成决定了行为规范的类型,从而通过同伴的影响进行传播。基于社会行为的感染理论,一些研究表明,来自同伴的动机、行为的感染和传播也可能发生在学校个体和群体中[2][3]。Wild及其同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提出社会动机感染模型[2],他认为当学生感知到教师教学的内在动机后,学生的自主性、人际和能力的需求就会提高,从而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在消极行为上,研究者主要从偏差行为强化的角度理解感染效应[4],也就是说当个体出现不正常行为以后,同伴如果对不正常行为作出积极响应,那么这种强化反应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之间的学习态度、动机能够发生同伴之间的感染。在控制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后,将授课教师分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组,结果显示,与外在动机教师组学生相比,内在动机教师组学生报告在学习钢琴时有着更高的兴趣并且在自由练习的时间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性。这就表明,即使教师教学的风格相同,学生学习的动机依然会受到教师动机的影响[2]。也有大量研究发现攻击等问题行为也可以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如随机挑选267名幼儿园儿童并进行两年的追踪研究,记录他们在游戏中使用的语言,结果发现五岁的儿童便会嘲笑、攻击别人。如果这种行为受到同伴的积极反馈,那么在后续的两年中更有可能发展为反社会行为[5]。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除了攻击行为,还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违规行为同时构成了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环境[6],但关于违规行为的同伴感染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多集中探讨个体之间的同伴感染,少有研究从学校心理环境这一大的背景出发,考察学校心理环境是否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进一步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已有同伴感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消极行为上,在积极行为上的影响尚不清楚,限制了对在学校背景中同伴影响作用的理解。因此,本研究采用全国代表性数据,在控制了个体知觉到的心理环境以后,探讨学校心理环境是否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消极行为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以期为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同伴感染效应提供参考。本研究所要探讨的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
  2. 数据来源及被试
  数据来源于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建立的数据库[7]。学校心理环境数据来自全国100个区县421所学校12023名4~6年级学生的报告,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业成就数据来自同校另外10826名学生。其中,年级和性别由学生填写;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由家长填写;学校所在地、教师学历由校长报告,学校平均家长文化水平和学校平均家庭年收入两个学校SES指标分别为家长报告的父母最高受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合并到学校层后的变量。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同伴特征相关变量全部由学生报告,学校层同伴特征变量均为将学生个体层变量合并到学校层后的变量。
  3. 研究工具
  3.1 学校总体心理环境问卷
  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全国项目组研制的学校积极心理环境问卷,该问卷由学生报告,分数合成到学校水平,以考察学校层面的心理环境质量。问卷包括安全與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和鼓励自主与合作4个领域共43道题目,采用Likert式4点和5点计分。分数按照特定选项比例和平均分合成到学校水平,分数越高表明学校积极心理环境质量越好[1]。
  3.2 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问卷
  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问卷是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全国项目组编制,从学校安全与秩序、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和鼓励自主等角度考察学生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共包含7个项目,例如,“我在学校感到很安全”。采用4点计分,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别计为1~4分。反向计分后,计算所有项目均值的标准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知觉到的学校心理环境越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73[8]。

推荐访问:同伴|学业|特征|中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