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东适”考辨

时间:2022-03-11 09:42:4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箕子东适”是发生在殷末周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殷商贵族箕子胥馀率部东迁,使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和礼乐文化实现了外向性的拓展、传播。箕子集团东迁之地究竟在何处,令历代史家探究不已。文章经过文献梳理、考证和辨析发现,箕子集团东迁之地,初在辽西,后在辽东,最终落脚于半岛。整个迁徙过程,历经殷末周初到战国的漫长岁月,对古代辽海地区的文明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箕子胥馀;东适;辽西;辽东;半岛
  一、引言
  箕子是殷周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子姓,名胥馀,一作须臾,其在殷商王畿之内的采邑名箕,其爵位为子,他在殷末王廷中本享有尊贵的地位,身为王族,官居太师。《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1]《史记·宋微子世家》唐司马贞索隐:“箕,国;子, 爵也。司马彪曰:‘箕子,名胥馀。’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 预以为纣之庶兄。”[2]《柳河东集·箕子碑》注曰:“箕子,名须臾。”[3]唐孔颖达《尚书正义》:“箕在圻内,为王卿士。”[4]魏晋人托名汉孔安国《尚书传》:“父师者,太师,三公,箕子也。”[5]纣王昏乱淫泆,不听箕子之谏,箕子不忍叛离,遂披发佯狂,纣王囚之为奴。武王克殷,释箕子之囚。箕子获释后,率部东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辽海文明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箕子东适”初至之地在辽西
  周革殷命之后,箕子胥馀率部分殷商遗民向东北方向迁徙,迁徙的目的地是一个被后世司马迁《史记》称为“朝鲜”的地方。周武王为了示天下以宽仁,将箕子分封于“朝鲜”。金毓黻《东北通史》:“箕子东适朝鲜,殷之遗民,与之俱东。”[6]《史记·宋微子世家》:“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7]今本《竹书纪年》(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本)载武王封箕子之语曰:“朕殚厥邦土,靡所私,乃朝鲜于周,底于遐逖,其以属父师。”[8]那么,箕子东迁所达的这个“朝鲜”,是不是今天的朝鲜半岛呢?彼“朝鲜”是不是此“朝鲜”呢?
  实际上,当时箕子东迁所抵达之地,就在今天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即下文中的“喀左县”)地区。这一史实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明,已成颠簸不破的铁案定谳。箕子东适辽西,揭开了辽海文明史上崭新的一页,为辽海文明史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开端。黄斌、黄瑞《走进东北古国》:“箕子初始迁到今辽宁省西部地区立足。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的一批窖藏的殷晚期青铜器中,有铭文明确证明,该批青铜器属于箕器,从而证明了箕子率部到达了今辽宁省西部地区。”[9]“1973年春,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南孤山西山坡,發现两个窖藏青铜器坑,出土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共十二件,其中有一件重31公斤、通高52厘米的方鼎,其内底中心铸有‘箕侯亚罍’四字铭文,被称为‘箕侯方鼎’。”[10]地下出土的丰厚充足的历史遗存,有力地证明了箕子东迁于辽西朝阳,其后嗣、集团在殷商末期、西周前中期牢固盘踞、高度活跃于辽西朝阳地区。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箕子所适的‘朝鲜’,当是今天辽宁西部的朝阳一带。”[11]黄斌、刘厚生《箕氏朝鲜史话》:“箕氏集团适‘朝鲜’,是沿着大凌河来到了辽西地区。箕子适‘朝鲜’的最初活动地区,在今辽河以西的大凌河流域。”[12]史书中的“箕子”与铭文中的“箕侯”,实为自殷入周的爵位之异,在殷畿内食采邑而为子,入周东迁有邦国而为侯。
  箕子东迁之时,其在辽西朝阳地区所建立的国家,国号为“箕”,这是沿用了殷商时的旧封号。而“朝鲜”只是当时辽西朝阳地区的地域名称。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箕氏朝鲜其初称箕,不称朝鲜,朝鲜初是地域的称谓,不是国族称。《史记·宋微子世家》唐司马贞索隐:‘箕,国。’可知其初以箕名国,并非以朝鲜名国。”[13]冯季昌、郑川水《东北历史民族地理》:“箕氏朝鲜初称为箕,不称朝鲜。最初的朝鲜,仅是一种空泛的地域称呼,不是国名,也不是民族名称。《史记·宋微子世家》唐司马贞索隐载:‘箕,国。’,足证箕子立国之初国名曰箕。大约在西周末期,箕国方更名为朝鲜。”[14]在箕子在世时以及之后的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箕氏集团的国号一直为“箕”,而“朝鲜”仅是作为辽西地名而存在,直到西周晚期,“朝鲜”才取代“箕”而成为箕氏集团的国号。
  实事求是地说,“朝鲜”一词,作为辽西朝阳地区的地域名称,也不是箕子在世时的原名,而是后世才由于音近、音转而出现的。箕子东迁所抵达的辽西朝阳地区,在当时的地域名称,叫做“明夷”。由于古代语音的相近互通,“明”通“萌”“浪”“良”“朝”,“夷”通“尸”“私”“鲜”。在语音的历史演进中,“明夷”演化为“萌夷”,又演化为“浪夷”“良夷”,最终演化为“朝鲜”一词。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朝应读为昭,并与昭字通;鲜应读为私,私与尸为同音字,尸与夷古通。朝鲜二字当由萌夷传写辗转而来。”[15]“《易·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明夷应是地域名称,‘箕子之明夷’即‘箕子适明夷’。《周礼》卷六《占梦》,郑注:‘杜子春读萌为明。’甲骨文中萌字与朝字同。”[16]“《逸周书·王会》有良夷,孔晁谓:‘良夷,乐浪之夷也。’良读若浪。《尔雅·释诂》:‘浪意萌也。’明,莫郎切,乐浪古读为洛郎,二音俱近。良夷也当由萌夷转来。”[17]“朝鲜的最初写法应是萌夷(明夷),后有良夷、朝鲜等不同写法。”[18]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明’与‘萌’二字古通,甲骨文的‘明’字与‘朝’字形俱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夷,借为尸。’ 明夷即朝鲜,其地在辽西。”[19]箕子东迁所到之地,叫做“明夷”,即今辽西朝阳地区。“明夷”一词,在后世因音近互转,而演化为“朝鲜”一词。后世史书中记载箕子东适“朝鲜”,箕子受封于“朝鲜”,都是用后世出现的地名,来描述先前的史实。
  箕子去世以后,包含整个西周前期、中期,箕氏集团的国号都保持为“箕”,长期不变;其所在之地域,名曰“明夷”,这个地域名却一直在发生语音和写法上的演变转化,最后演化定型为“朝鲜”一词。到了西周晚期和东周初年,箕氏集团正式将国号由“箕”更名为“朝鲜”,彻底脱去了墨守因袭旧名和迁徙者的痕迹,正式完成了植根新土的地域化、地方化过程。

推荐访问:箕子东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