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G20峰会菜单英译分析

时间:2022-03-11 09:42: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餐菜名的翻译应该达到让外国友人既能选菜,又能热爱中国美食的目的。这就必须以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来指导教学。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G20杭州峰会上菜单的英译方法,认为其英译达到了上述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G20峰会;菜单英译
  2016年9月4日至5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为了招待好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主办方甚至在菜单菜名的翻译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每一道菜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与各国携手发展的美好愿望。那么这份菜单的英译法是否是按每道菜全新的内涵及丰富的含义来翻译的呢?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G20峰会英译菜单进行分析。
  1.目的论介绍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最早于1971年提出该理论思想的雏形。她提出原文与译文两者之间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理论模式,指出翻译批评应以目的语文本是否在目的语环境下发挥功能为标准。之后,赖斯的学生汉斯·费米尔创立功能派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该理论明确指出,所有翻译都指向其预定的对象,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为目的语目的和目的语环境中的目的语对象创造出目的语背景中的文本”。在这一理论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接受者。其后德国学者诺德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理论,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目标(即功能)决定。翻译目的论的提出突破了以对等原则为基础的忠实准则,强调译文功能的实现。
  2.G20峰会菜单英译分析
  一般来说,中文菜单翻译应该具备如下原则:第一,传达菜品基本信息;第二,注意文化差异,要将翻译后的菜名放在目标语文化中来考察;第三,翻译后的菜名要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英译的中餐菜单主要目的是让来自各国的朋友能够了解菜肴的制作原料或者制作方法,因而宾客可以根据本国的文化特色或者禁忌,挑选自己喜欢吃的菜肴。
  G20峰会菜单的翻译就是按照这样的目的和原则进行的。
  首先是冷盘的译法。G20晚宴菜单上将其译为Horsd"Oeuver,这个词本身是法语,意思是餐前点心等,与英语Appetizers一词意义相同,这种译法能使目的语接受者理解其意义,达到了翻译菜单的目的。其他几道菜比如“清汤松茸”译为Pine Mushroom Soup,“龙井虾仁”译为Stir-fried Shrimps with Longjing Tea Leaves等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其英译本也相对直接,对所利用原料进行翻译即可,这些翻译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清晰易懂,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但“东坡牛扒”这道菜只有了解中国历史的人才能体会出它所蕴含的意义,外国人很少知道,所以G20晚宴菜单将其译名为Hangzhou Style Fillet Steak,这既避免了直译引起的不知所云,又达到了宣传杭派菜肴文化的目的。
  G20峰会主办方为了从菜名上体现中国美食的文化寓意,特意为各道菜选取了诸如“千秋盛世”“八方宾客”等名称。对于这些菜名,如果直译,就会让各国政要不知所云。所以,对这类菜名的翻译,一定要根据目的论原则,为体现翻译目的语的功能而舍弃原文本的形式,从而确保翻译目的的实现。如“八方宾客”中的“八方”是八种类, “宾客”比喻小菜名称。对于这种菜名,译者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性,只译出菜名即可, 因此譯为Appetizers combination 简单明了,让宾客一看就可明白。还有“紧密合作(杏仁大明虾)”:Deep-fried prawn with almond。“众志成城(杭州笋干卷)”:Dried bamboo shoot roll, Hangzhou style。“包罗万象(鲜鲍菇扒时蔬)”:Braised vegetable with mushroom。这些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赋予菜名以情感,如果都按隐喻意义翻译出来,有悖目的翻译理论的原则,不带任何菜名原料的翻译会导致外国人备感迷惑。
  3.结语
  菜名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活动,属于工具型翻译范畴,而工具型翻译必须达到译文功能和原文功能完全对等的目的。目的语读者在阅读翻译文本时,注重的是文本功能的实现,即是否达到翻译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英译后的中餐菜名应着重体现出菜肴的原料和制作方法,达到让外国友人知菜选菜的目的。G20峰会菜单的翻译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婧妍.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探讨中国面食名称的英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杨 琼,贾德江.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看《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的归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推荐访问:目的论|峰会|视角|菜单|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