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他乡遇故知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意外重逢了一个老朋友——当年他游学长山、章丘时相识的王洙。刚开始王洙还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朱说,只说看着他感觉眼熟。他却一眼就认出了王洙。当他脱口而出叫出王洙的字“原叔”时,王洙还有些诧异地看着他。他解释说:“原叔!我是朱说呀!我们在章丘县一家客栈认识的,你难道不记得了吗?”
王洙摸摸头,还是一头雾水地看着范仲淹:“朱说……您不是范仲淹范大人嗎?”
“没错,我是范仲淹。但我以前叫朱说呀!我们在章丘认识的,你难道一点没印象了吗?”范仲淹这才想起当年自己复姓归宗的时候,他曾经写信告诉过几个朋友,却偏偏忘了告诉王洙。难怪王洙不知道他就是朱说。
“哦,我想起来了……你是朱文翰朱大人的儿子。难怪我怎么觉得在哪儿见过你!原来是你!”王洙问,“你怎么改名字了?”
“这事儿说来话长啊。”范仲淹便把自己如何复姓归宗的事情简单地告诉了王洙。
王洙听后唏嘘不已:“没想到朱……范兄你还有这么坎坷的经历啊。”
范仲淹拍拍王洙的肩膀,笑笑:“哪像你这么一帆风顺啊。”
“我顺个鬼啊!”王洙马上就拉着一副苦瓜脸说,“要是顺的话,我怎么还在这里当教书匠啊。”
范仲淹问:“此话怎说?”
王洙便把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告诉范仲淹:他天圣二年(1024年)中甲科进士,补任舒城县尉,谁知上任不久便被免官,回到南都居住,整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晏殊任南都留守后,听说他博学多才,便请他到应天书院来任教,他见一时也没什么事干,便答应了晏殊的邀请,心里却对当老师没什么兴趣,觉得干这事儿没出息。
范仲淹觉得自己有必要开导一下王洙,改变他对老师的偏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说:“原叔,你可别小看教书这件事呀,有人说教一年书胜过读三年书呢。而且这件事做好了可是功德无量的大事呀!”
“我没看不起当老师,我是觉得对自己的仕途没用。”一说到自己仕途失意的事,王洙就唉声叹气,“好不容易中了个进士,原以为从此能够仕途得意,没想到连个小县尉都没能干多久……唉!我怎么就那么倒霉呀!”
“你不要灰心丧气,要相信自己,坚定信心。”范仲淹耐心地开导王洙,“失败几次没什么,不要把一时的挫折视为永恒的失败。人这一辈子,谁没个坎坷波折?我不也一样吗?”说着他就把自己在从九品广德司理参军位置上一待就是几年,而且还在通判下面天天受窝囊气的往事讲给王洙听,希望王洙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没想到王洙却说:“你虽然受气,但毕竟还能干得下去,而我却被免官了。想想就觉得自己活得很窝囊!人家还说我是什么少年才俊呢,我倒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废物!”
“原叔你不要妄自菲薄,作践自己呀!”范仲淹语重心长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打败你,除了你自己。如果连你自己都看不起你,觉得自己是个废物的话,那你离废物就真的不远了。不就是被免了个县尉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能够被晏大人器重,晏大人亲自邀请你来应天书院当老师,想想这是何等的荣耀呀!你应该知道晏大人是个什么人吧?他可是个五岁能诗、十四岁就进士及第的奇人呐!他官至枢密副使,还不是一样被罢官、被贬为南都留守?照你这么说,晏大人就该自暴自弃不成?你看人家晏大人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能够为国效力,尽心尽责。别的不说,就说他留守南都吧,他除了勤于公务,心里还时时想着应天书院的事情,不仅到书院来视察,还和蔡大人亲自去邀请我来主持书院……我们当以晏大人这种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的官员为榜样,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要心存君国、胸怀天下,不能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呀!”他停顿一下,接着说,“说实话,像你这么有才能的人,只要在书院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做出成绩来,哪天得到晏大人的认可和赏识,只要有机会,他给你推荐推荐,你还愁没官做?”
范仲淹的一席话点醒了萎靡不振的王洙,他一副如梦初醒的样子:“范兄,真是太感谢你了!要不是你及时提醒,我可能就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了。今天听你这么一说,嘿,我又觉得自己还有希望了。”
“你不但有希望,而且是大有希望呀!”范仲淹拍着王洙的肩膀鼓励道,“你难道忘了自己从小就是闻名应天的天才少年吗?像你这种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年轻有为的大才子,前途无量呀!”
在范仲淹的耐心开导下,王洙终于重拾信心,并对教育工作产生了新的认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两人经常促膝长谈,切磋教学心得,交流工作经验,成为了无话不说的知己。
范仲淹根据应天书院奠基人戚同文遗留下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当年他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慧通大师教导他如何做学问那番话,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在广德学宫的治学、办学经验,对书院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和创新,为书院量身打造了一套既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读书次序”和“为学次序”,要求学生要做到学、问、思、辨四者相结合,最终落实到“行”上。
关于如何“行”,范仲淹引用当年慧通大师的话,专门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的阐述:“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做学问,不光是‘学’,还要‘习’,‘习’不光是温习、复习,还包括实践和行动。因为只有实践和行动才会有觉悟,而且只有实践和行动才是真正的落实。落实什么?就是把我们从圣贤经典中所学到的道理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接人待物和为人处世当中去,去力行、去落实圣贤之言。这样做学问才会真正受益。离开力行的学问是空洞的学问,是浮于表面的花拳绣腿。所以《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圣人对弟子的期盼和要求,也是成圣成贤的有效途径。另外,我们还要以圣贤弟子的身份身临其境去做学问,把自己置身于内,把经典中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比如我们要把《论语》中弟子的问话当做是自己的问话,圣人的回答当成是圣人当面作答。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拉近自己跟圣人的距离,与圣人神交,只有跟圣人的距离近了,我们的学问成就才快,受益才大。”
推荐访问:官场|圣人|范仲淹|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