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宋嘉定十六年、金元光二年(1223年),后成为大学问家、辅佐忽必烈完成大一统的郝经,出生于逃避战乱途中的河南许州(现许昌)。他十年时,父亲郝思温在历经数度迁徙后,定居于保州(今河北保定)。不幸的是,郝经之祖、大教育家郝天挺,却在逃难途中长逝人世。少年时的郝经,边做沉重的家务,边跟做私塾老师的父亲郝思温读书。渊博的家传,高份的天资,使郝经诗文俱佳,学问精进。蒙古统治者初定天下,首次在中原开科取士,他有心前往“决科文”。其父郝思温训导郝经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果然立平生之志于“道德之理,性命之源,经术之本”,下决心“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移,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在这一志向鞭策下,他“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加上遍地游历,广交高士,终于成为堪与诸葛亮比肩的元朝开国名臣。
郝经之父郝思温教诲郝经的话,是郝家几代人传道授业形成的教育思想浓缩的精华与根本。
二
郝氏是一个大家族,五代之乱时,自太原迁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之龙庄,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由龙庄迁来陵川,遂为陵川人。郝家居所名“棣华堂”,取《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之意。其位于陵川城南大街西侧(现糖酒公司处),清初改名“郝公祠”。清泽州知府朱樟说:“郝公祠即棣华堂旧址。”1941年,“棣华堂”被侵华日军一炬焚毁。
郝家族谱记载,郝家远祖乃“殷帝乙之支子,封于太原郝乡”。家谱有记的始祖为郝仪,由太原迁潞州龙庄;二世祖郝祚,由潞州迁来陵川;三世祖郝善;四世祖郝从义;五世祖乃郝经高祖郝璋。其后的郝经曾祖郝升,弟兄三人,郝升、郝昺、郝震。此辈叔伯弟兄有七人,郝源为大,郝震最小。
郝经祖父郝天挺,叔伯弟兄五人,郝天祯、郝天佑、郝天禔、郝天挺、郝源。郝经父亲郝思温,叔伯弟兄四人,郝思直、郝思温、郝辇、郝舆。
郝经辈亲弟兄三人,郝庸、郝彝、郝经。郝经的子辈郝采云(早卒)、郝采凤(早卒)、郝采麟。
郝家多代人读经学史,是儒学传家、开馆授业的书香世家,不仅从教者众,而且桃李累累,弟子中有状元学生及元好问、郝经这样的名流巨擘,故排为陵川第一文化望族。
按郝氏的祖制,嫡长子总领家事(正房夫人所出长子)。在郝天挺的父亲郝升这一代,兄弟七人,郝升行二,任县功曹,是协理县令的佐官。其伯父名郝昺,掌管家务。叔叔郝震,是有名的儒学大师。到郝天挺这一代,是其长兄郝源掌家。
从郝源掌家中,可窥见郝氏代代相守的严谨家风:
家教严格,人人勤勉。郝源经常对族人说:“衣食足而知廉耻,仓廪实而知礼仪。士所以忘义失守,至于沮气堕节者,殆多逼于饥冻耳。故孟子以农桑为王政之本。今我既为家长,要以此督责宗族弟子,一则治身,一则为学,二者兼进,不得少怠。”郝源要求家中诸人,都按儒学的要求,正心、习文、修身,以道齐家,为学、做事、做人,要积极,要勤勉,不可慵懒懈怠,虚耗光阴。
量才分工,用人所长。郝源在给族人、子弟分工中,量人材器,扬其所长:适合务农的,让领人去种田;会植树的,让种植果桑;家中妇女,命之养蚕;善做生意,给以资费,令其率人经商;适龄儿童与适合于攻取学业的,供给学资,让其就学或择良师以深造。
家规森严,行为有范。郝源给族人立了六条家规:一、饮酒不得醉,酒醉则罚;二、衣冠须周整,不正则罚;三、尊师如敬父,不敬则罚;四、求学务勤勉,怠惰则罚;五、相处要和睦,离间则罚;六、入庭则噤声,哗乱则罚。由此,棣华堂上下肃然,各司其事,一切以知礼守礼为行为规范。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郝源每日黎明即起,衣冠整肃,扶杖立于庭院,来往察看的行走中,杖击地面发出“笃笃”声响,成为对族人的一种无声警示。此时天尚未明,各房子弟、年轻夫妇,闻声即起,点亮灯烛,开门打水。洗漱完后,到长辈房中问安,然后各行其是,各司其职。
在这样一种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族人很容易做到知书达理,遵从礼教,恪守礼仪。自然,子女都听父母教诲,孝敬长辈,彼此亲善和睦,做到“尊卑壮稚,比次以序”“道为人师,礼为人则”(郝经语),少有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事发生。人们都羡慕郝家的仁义家风,称赞他们是礼仪周全的榜样。
这样的礼仪家风,为郝氏家学(亦称陵川家学)形成成熟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程颢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任晋城县令时,“大兴文教,广建书院”。“(郝)经之先世,高曾而上,亦及先生(程颢)之门,以为家学,传六世。至(郝)经奉承绪馀,弗敢失坠。”(郝经《宋两先生祠堂记》碑文)受程颢的影响,郝氏世世代代从事儒学。到了郝震这一代,数代多人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名声很大,成为陵川家学第一。
郝经在《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中说:“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郝氏之学,浚源起本而托大之者,自东轩君(郝震)始。”又说郝震教學“以经旨授学者,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长于理学,赋诗多警句”(《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可见郝氏家学的教育思想在郝震时期已具雏形。
郝震,是郝天挺的叔父,也是郝氏家学的中坚人物。他曾在京城太学就读,不肯入仕,回到故里教书育人,曾执教县里的蒙馆与庙学。他讲授经学,能抓住主旨,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尤其擅长理学。他写诗,警句迭出,晚年的诗越发平实、淡泊。“读书不为谀闻之学,有高世意,而无复世味。析之以天理人情,而不专于传注。”(《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体现了其教授学生的基本愿望与要领,是郝家教育思想的发轫与雏形。相传他深得古遗音之妙,能弹一手好琴,可令家里养的鹤闻声起舞,是个饱学、务实、充满雅趣而隐于乡间的高士。
郝天挺从小跟叔父郝震读书,郝震除教授他学业的必修课外,还从方方面面启发诱导他读书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郝震还经常带郝天挺游历山水,体悟自然之道与人世大道。郝震带郝天挺出游时,边弹琴边即兴作歌启发郝天挺:读书,不一定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哪怕做官做到王爵公侯,还是会受皇家的气。依我看,做一个蒙馆授学的老师就很不错,专心执教乡里,闲暇了,就徜徉于山水之间,禅悟自然,修身养性,何其乐哉!还因势利导,启发郝天挺要追求学问的真谛,淡泊名利,不求富贵。这些,对郝天挺影响很大。
推荐访问:陵川|世家|华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