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致力于革命究竟多少年

时间:2022-03-11 09: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孙中山遗嘱中开篇提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段耳熟能详的名言,似乎完美地回答了题目中的问题。然而,如果把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看作是他革命的开端,截至他1925年去世,总共只有31年。为什么会在遗嘱中出现四十年的写法并反复强调四十年的经验呢?大概有三种解释——

解释一:孙中山随便一说,汪精卫随便一听


  这种说法虽然看起来有些荒诞,却是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最常选择的解释。中国人交谈中,经常出现一句惯用套词:“我就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无论多少年,终究是革命,长一点当然更好,三十年还是四十年则不必纠结。
孙中山遗嘱

  可是,在孙中山遗嘱这样重要的文件上,又是在孙中山口授的情况下,汪精卫随意把他的革命历程写成四十年,似乎太过草率。即使今天的人不愿纠结这个四十年是从何算起,当时的国民党人看完遗嘱也一定会问个究竟的。

解释二:孙中山的革命始于中法战争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哥哥孙眉早年去夏威夷打拼,有了一定的产业。1879年,孙中山去夏威夷找哥哥,开始了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1879-1883年,孙中山在夏威夷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1883年回国时已经成了具有一定眼界的爱国青年。他回国的这一年,正赶上中法战争打响。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在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依然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在战争中的一系列腐败行为和战争的最终结果,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他开始宣传反清言论,并与同村好友陆皓东一起毁坏了北帝庙里的偶像。从此为乡里所不容,家人被迫送他前往香港学医。
  可见,中法战争期间,孙中山用实际行动,并且是暴力的手段,破坏了封建势力的象征——庙里的偶像。如果把这一时期作为他革命的开端,到1925年刚好四十年。同时,他的革命经验也于此时开始积累,与他遗嘱中“积四十年革命之經验”一说相吻合。
  但这种提法也有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孙中山1894年的那一次上书李鸿章。
  1894年1月,孙中山写了一篇长达8000多字的《上李鸿章书》。同年6月,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天津,托关系联系到李鸿章的得力幕僚盛宣怀。盛宣怀是个买卖人,对孙中山提出的一套资本主义式的改革措施很感兴趣,也有心带他去见李鸿章一面。无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李鸿章无心在此时讨论改良,最终这次会晤没能实现。
  从孙中山上书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的,没有丝毫的不满情绪。并且是在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才远赴夏威夷,创建兴中会,开始革命救国之路的。
  因此,第二种解释就显得牵强了。如果四十年的革命历程从1885年算起,那么1894年的上书则成了革命道路上无法讲清楚的一环。于是,出现了第三种解释。

解释三:国民党人刻意延长了孙中山的革命时间


  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国民党的历来的一些历史撰述者力图论证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从幼年时就已经确立,以后一直不变地保持下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同时,胡绳认为“孙中山上书也显然决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如同从来的读书人一样——求知于当道。”通俗地讲,上书是为了做官,实现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
  但后来孙中山毕竟是通过革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国民党人又非常希望在宣传中强调本党革命的思想坚定和历史悠久,于是,就像胡绳解释的那样,国民党人刻意把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确立追溯到他幼年时期的19世纪80年代。
  无论是随意一说、严格追溯还是刻意延长,思考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多少年,最重要的是,透过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1894年6月还寄希望于李鸿章的孙中山,为什么会在1894年11月就走上革命之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间,他又怎么会转变得如此迅速?
  因为,历史人物的思想永远比他的历史形象更为复杂。思想只是一种可能,真正的行动才最终构成了历史。所以,在历史的真实背后,早已有无数个不是原因的原因在思想中闪烁了。

推荐访问:多少年|致力于|革命|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