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人传承介子文化的典范

时间:2022-03-11 09:35:2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介休暨绵山作为介子推隐居被焚地,自古以来就是传承弘扬介子精神的集大成之地。近日,仰赖文友冀成武觅获宋廷魁传奇剧《介山记》赠阅,仔细拜读后方知其无论是创作思想、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词曲文辞,都无愧序者“词义新惊,实有一段精光不可磨灭之气”“几于打倒词场,场翻文案”之誉。
  现就阅读心得撰文,抛砖引玉,冀引世人读研兴趣,以传承介子精神,弘扬正能量。
  宋廷魁其人及《介山记》问世
  宋廷魁生平见乾隆《介休县志》卷九《人物》,后嘉庆《介休县志》和光绪《山西通志》依此删改介绍。其文日:“宋廷魁,字其英,邑增广生,少负俊才,尝作《介山记》传奇,携之都门,海宁陈相国称之,以为虽词曲有关节气。居母丧,哀毁几殒生,间里咸称其孝。生平不求苟合,两广文屡欲以优行举,辞之者再。著有《竹溪文钞》二卷,《竹溪诗钞》五卷,间亦作画,仿大痴,于竹尤工,自号竹溪居士。”
  以上所记,虽寥寥数语,但已对宋廷魁生平、著述、行孝人品及人生态度概括介绍。但三则传记均未对其生卒年代交待,只能依现有资料考证。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372页载:“宋廷魁,康熙四十九年(1710)生,字其英、了翁,号竹溪居士,山西介休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山西历史人物传》第387页载:“宋廷魁(1710-?),清代戏剧家、画家,字其英,自号竹溪居士、竹溪山人,别号了翁,人或简称竹溪,介休人。”
  以上生年,《竹溪山人诗文钞》中卷三《癸亥除夕》:“又经一岁岁除头,日月飘如不系舟。三十四年成底事,只云除岁不除愁。”癸亥即乾隆八年(1743),这天诗人三十四岁。古人以虚岁计令,上推即诗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又诗集卷二中《读宫赞诸草庐夫子降跗阁近体诗敬呈十四韵》诗序:“……今年四十有五,……兼献《介山记》传奇,阁下一见叹赏,遂辱招呼,又一辱题诗、像赞,……魁实何人,乃有此遭逢也。”此为作者入京都拜著名学者诸锦为师,与诸锦序中“宋子竹溪爱读少陵诗,又好《渔羊山人集》,介吾门而来……”,是同一件事。诸锦题序为乾隆十九年(1754),时作者四十五岁,以虚令逆推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
  又国家图书馆藏宋廷魁《雪籁集》手稿有作于丙午《七十七初度即事述怀五古二首》称:才过重九节,已过重七年”句,丙午为乾隆五十年(1786),“初度”即始生年时,此年重阳节为作者七十七岁生日,去世最早于此年或更后。
  《介山记》是宋廷魁文学创作的标志作品。根据乾隆十五年(1750)自跋云:“《介山记》既脱稿十余年。”可知该剧最早写成“脱稿”于乾隆五年(1740)之前。作者45岁所拜之师诸锦《竹溪诗文集》序云:“再阅其少时所著《介山记》传奇小像……今又二十年矣。”此为乾隆十九年(1754)作,逆推20年,该剧写于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元年(1736)之间,时作者应是二十六七岁,脱稿时不到30岁,与《介山记》卷首肖像面貌一致。
  乾隆十五年作者跋云:“顾迩年来书虽成,与俗伶龌龊,而梨枣之事,北地尤艰,是已久而未出也。”说明十余年未刊,一是与伶人演出本尚虽协调磨合,二是北方刻书资费颇多,难以支付。该跋称:其间,乾隆十四年(1749)春,托好友刘正三赴湖北“楚黄(现黄岗市鄂州市一带)”付梓,因故未刊。《介山记》卷尾孙人龙“附识”为“乾隆乙亥契后节后五日”,即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初八为《介山记》付梓时间。至于有学者称此前有乾隆五年、八年、十五年刻本,未见原本,尚待考证。
  《介山记》折目与故事梗概
  《介山记》又名《竹溪山人介山记》,山西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二卷凡二册。上卷方苞、彭遵泗、张正任、李文炳序,后附徐开弟、姜基、陈之稿和姜运镠题诗各一首,陈之稿绘《介山竹溪先生小像》一幅,姜廷镠《竹溪先生像赞》,诸锦所题像赞。后附作者癸亥即乾隆八年(1743)答访客质疑《或问》十条。再列目录24折,上卷为揭目、祝嘏、訪隐、菊宴、游绵、逼仕、蒲警、骇道、割股、献羹、途难、哭庭十二折,下卷为权婚、园眺、讯病、劝行、书约、醉谴、拂衣、论赏、归林、云觐、天游、玉浩十二折。逐折展开后,乾隆二十年(1755)孙人龙“附识”,最后为乾隆十五年(1750)作者“自识”。
  《介山记》写春秋晋国介之推追随重耳出亡十九年,重耳复国称君,介子推隐迹升仙,重耳寻贤焚山,玉帝诰神,天下寒食等故事。
  上卷一至十二折写介子推之忠孝。第一折《揭目》即开场白,点明本剧主旨为歌颂“清风”和剧情概要。第二折“祝瑕”写介子推为母祝寿,第三折“访隐”为重耳介宅访贤,第四折“菊宴”为介子推与解张赋诗清淡,第五折“游绵’’为介子推与解张登高游绵,第六折“逼仕”为介母逼介子推随重耳为官。第七折“警蒲”为“郦姬之乱”,重耳出亡。以下五折《骇道》《割股》《献羹》《途难》《哭庭》为君臣流亡之艰难险阻,重点突出介子推割股奉君。
  下卷十三折“权婚”到第十八折“醉谴”写重耳与齐姜之情。
  第十九折《拂衣》为关键一折,写重耳复国君,重点写介子推归隐之“节”,承前启后,引出下折《论赏》。
  从第二十一折《归林》写介子推母子成仙,《云觐》写解张为介子推诉功,重耳知过绵山访隐,《天游》写介子推母子遨游天宫,《玉诰》写玉帝封介子推、介母、解张为神,绵山改介山,定阳郡改介休县,介子忌日为寒食节。
  全剧结构严谨,开合有致,“首则言忠言孝,中则言情言节,未则言仙”,加不进木楔,取不出木渣,真乃天衣无缝。
  《介山记》的独特创新
  《介山记》在遵循有关介子推的典籍记述与民间传说主要内容基础上,依据传奇剧的创作规范,运用现实主义的基调,浪漫主义的结尾,成为清代传奇剧的创新范例
  ——创作思想的创新
  《左传》《国语》《史记》《庄子》《九章》《吕氏春秋》《韩诗外传》《说苑》《新序》《琴操》中介之推故事,多为义士情结悲剧色彩。元代狄君厚四折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也是悲剧:

推荐访问:介休|介子|传承|典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