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杜诗歌中的凤凰意象

时间:2022-03-11 09:31: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凤凰作为华夏民族的原始图腾,凝结和包孕着华夏民族丰富的情感、观念和文化内涵,在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中被开拓出了更深广的内涵和意义。李白笔下的凤凰是自由和高洁的象征,象征着他狂放不羁、卓立不群的个性风神,而杜甫笔下的凤凰则是诗人儒家仁爱精神的化身,是杜甫仁爱济世自我形象的具体体现。凤凰意象蕴含着多元化的文化意蕴,是一个有意味的文化象征符号,寄托着诗人各自的人生情怀和思想意识,完美地体现了二人在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李白 杜甫 凤凰 意象 比较
  《易传·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窥意象而运斤。”{2}意象作为诗歌言志缘情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方法之一,为历代诗家所重视。而选择什么意象,又将如何诠释这些意象,便全凭诗人内心之情之意了。即使不同诗人在选择相同的审美意象时,也会因为诗人各自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凤凰”这一意象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心灵化符号,包孕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故而受到历代诗人的青睐。李、杜诗歌中的“凤凰”意象便倾注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寄托和风神韵味。通过比较各自笔下不同的凤凰寓意,借以窥探二位诗人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亦可深化中国传统诗学的意象理论,并为文学意象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做出合理的探讨和诠释。
  一、“凤凰”意象的原型意义及其演变发展
  凤凰作为古老中国的原始图腾,属于“四灵”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卷四说:“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鹿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纹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3}可见,凤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般的凡鸟,而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它的降临预示着天下太平。在经过历史文化的不断积淀后,凤凰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含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原始意义,即凤凰这一神鸟形象本身。凤凰是古老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其名字除了“凤凰”这一称呼外,还有鸳凤、鸾凤、雏、宛雏、宛鹑、鸳鸾等。其身体是由多种动物的不同身体部位形成的,是华夏民族丰富想象力的结晶。《山海經·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凰)。”{4}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凤凰的原始含义还只是一种概念性的象征,但在后世文化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凤凰逐渐被赋予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
  第二,由凤凰是一种祥瑞之鸟而引申出来的仁义道德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曰:“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5}“仁”是儒家文化中最高的道德标准,凤凰这一形象便是儒家仁德仁义的化身。凤凰出现“则天下安宁”,征验着国家太平的神异之事,凝结着上古人民对社会政治的原始神秘心理体验和对凤凰这一古老图腾的崇拜。《论语》云:“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6}孔子感叹没有出现圣贤的君主,于是凤凰的出现便具有了圣君的涵义。《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7}在这里,凤凰象征着贤才之士,当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时,凤凰便翩然而至;当君王无道、政治混乱时,它便乘云而去。这是一只被政治人格化的凤凰,是人们政治理想的寄托和象征。《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8}凤凰作为一种瑞鸟,还被后人赋予了“德、义、礼、仁、信”的道德理想,有着极强的政治道德色彩。
  第三,由凤凰“非梧不栖”而引申出来的高洁不群之义。《庄子·秋水篇》中云:“南方有鸟,其名曰雏,子知之乎?夫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郭象《庄子注》云:“雏,鸾凤之属。”{9}庄子以雏自喻,象征着其高洁的精神品质和独立不群的个性气质。鸾凤作为庄子人格思想的写照,承载着他以及后人对自由精神的企盼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说文解字》中还描述了其“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10}的自由翱翔天地的逍遥游精神。凤凰代表高洁不群的涵义在屈原和宋玉的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屈原的《惜诵》:“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11}在这里,屈原将自己比作卓尔不群的凤凰,以抒发贤人不得其位,而那些小人(燕雀乌鹊之类)占据朝堂高位的愤懑之情。宋玉《九辩》中曰:“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12}凤凰的落寞和众鸟的得志形成鲜明的对比,尖锐讽刺了朝廷中贤者与小人地位颠倒的不合理现实,宋玉借凤凰形象以寄托自己卓立不群的高洁情怀。后经刘桢、桓谭等历代文人的继承和发扬,完成了凤凰自由高洁精神这另一层意蕴的开拓,成为历代文人志士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化身。
  凤凰这一古老的文学意象,经过历代人的不断开拓和发展,包孕着多元化的文化意蕴和内涵,也就为后世的诗家各取所需、各尽其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李、杜二人由于在个性气质、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上有着诸多主体性差异,故而在歌咏“凤凰”这同一审美意象时,寄寓着二人不同的政治怀抱和情感寄托。
  二、李白笔下的凤凰:自由高洁的精神象征
  李白诗歌中有很多歌咏动物意象的诗篇,性本天然的李白尤其钟情于自由翱翔、不受拘羁的鸟类动物。“在这一鸟类王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并非大鹏,而是凤鸟。”根据李浩统计,“李白诗中仅以‘凤’字单独构成的句子就有18句,另外还有孤独凤、高凤、彩凤等12句”{13}。李白笔下的凤凰是一只高贵自由的凤凰,其高贵自由的内质源自《庄子·秋水篇》中“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高洁形象。凤凰对其所栖之地、所食之物、所饮之水的超凡脱俗的要求正好契合了李白高洁傲岸、卓尔不群的人格追求,故而李白借歌咏凤凰以言志抒怀,谱写出了一曲曲高亢嘹亮的凤凰之歌。
  李白在诗歌中常以凤凰自喻,并与众鸟、燕雀、鸡犬等凡物对举,从而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中突出诗人孤高傲世、独立不群的高大形象。如《赠郭季鹰》:“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邻。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李白自比高贵的凤凰,而视朝廷上的小人为群鸡,并抒发不愿与这些屑小并处争食的高洁不群的襟怀。一生执着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李白,怀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抱负,在四处游历、干谒高官后,终于时来运转。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朝,供奉翰林。本以为可以一展宏图,然而供奉翰林只是侍从游宴,奉诏应制之类,并不能实现其政治抱负。再加上群小的嫉妒和诽谤,于是毅然选择了“还山”,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凤凰。其《古风·四十》这样写道:“凤饥不啄栗,所食唯琅。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以餐。”诗人再一次将自己喻为“食琅”的凤凰,而对“刺蹙争以餐”的群鸡表示深深的不满与鄙弃,从而在强烈的反差中突出自己高标卓绝的人格魅力。诗人在诗中反复咏叹凤凰的高洁和不凡:“朝饮苍梧水,夕窑碧海烟”(《赠饶阳张司户燧》),“朝鸣昆丘树,夕饮砥柱湍”(《古风·四十》),“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古风·其四》)。诗人从凤凰的所食、所栖、所饮、所鸣等方面突出凤凰的与众不同,而这不正象征着诗人狂放不羁、卓立于世的个性和人格吗?李白笔下的凤凰,已经不仅仅是传说中的神鸟,更倾注了诗人对自我独立价值的向往和体认。

推荐访问:凤凰|意象|诗歌|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