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

时间:2022-03-11 09:31: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水浒传》自从江户时期传入日本,就与当时的庶民文学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包括《水浒传》在内的大量中国白话小说,经历了原书、和刻、翻译和翻案的历程,对江户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动当时的文学创作热潮,翻案小说层出不穷。同时,这股热潮也反过来推动中国白话小说在日本的传播进程。
  关键词:《水浒传》 原书 和刻 翻译 翻案
  江户时期,中国白话小说大量传入日本,与当时的庶民文学相得益彰,成为人们阅读和仿作的对象,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入日本的白话小说通常都要经历以下四种形式的变迁,即第一阶段原书、第二阶段和刻、第三阶段翻译、第四阶段翻案,《水浒传》也不例外。
  一、原书的传入
  原书,显而易见,就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白话小说的原本。《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并无法准确知道于何年何月传入日本,但基本可以考证为是江户时代之初。
  天海僧正(1536—1643)的“天海藏”书目中有《水浒传》,这被认为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水浒传》的记载。1654年天海藏书的一部分搬到日光山轮王寺,其中就包括《水浒传》八卷,这本书的正式题目是《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略称《水浒志传评林》,是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行的版本。
  据上文提到的“红叶山文库”,即德川将军家的书库目录“御文库目录”所载,宽永十六年(1936),《水浒传》入库,正保三年(1646),《二刻英雄谱》入库。《二刻英雄谱》就是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印于同一册书中,且每页上半部分是《三国演义》,下半部分是《水浒传》,可以同时阅读。
  二、和刻本与注释书
  和刻本,是中国的白话小说在日本刊行的版本。所谓和刻本,不是单纯的将原书复制印刷,因为即便是白话文章,对当时的普通读者来说也很难理解,所以在刻板时加入了很多辅助阅读的内容。辅助内容包括返点、送点、左训等。返点、送点,就是在文章的右侧标注读音和顺序等,这是日本人为了读懂中国文言而进行的了不起的发明创作,我们不得不钦佩日本人在利用汉文上所下的功夫。光有返点、送点还不够,左训(左傍训)是标在文章的左侧,来解读单词、句子的意思。这些都是用片假名来标注的,于是就产生了以原文为中心线,左右标注了很多小记号的和刻本,读起来除了看中间的原文,还要左看看,右看看,从下边反到上边看,简直忙得不可开交。这些记号不只是帮助读者来阅读和理解原文,还是和刻本作者对原著的研究和解读,所以非常有價值。
  和刻本《忠义水浒传》初集五册(至第十回),享保十三年(1728)一月十五日由京都书肆林九兵卫刊行,岗岛冠山(1674—1728)训点。之后的二集五册(至二十回),在三十年后的宝历九年(1759),由林九兵卫和林权兵卫发行。虽然预告要发行二十一回以后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能发行,百回本只刊行了前二十回。此和刻本的底本是百回本的“文繁本”。和刻本《忠义水浒传》文字端正,印刷精美,加之返点和送点规整而简洁,是比较优秀的版本。
  对于异文化的理解,单从语言上就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伴随和刻本《水浒传》的问世,各种《水浒传》的注解书籍也纷纷问世,注解书恰好可以管窥江户时代对异文化言语的接受和理解。根据长泽规矩也编《唐话辞书类集》{1}所收《水浒传》注解书有以下十种:
  1727(享保十二年),《水浒传译解》,序至百二十回,岗白驹口授,艮斋校正。
  1757(宝历七年),《忠义水浒传解》,一至十六回,陶山冕编。
  1769(明和六年)以前,《忠义水浒传(语解)》,一至五十回,半唐师口授。
  1784(天明四年),《忠义水浒传抄译》,十七至三十六回,鸟山辅昌编。
  1784(天明四年)以后,《水浒传字外集》,编者不详。
  1785(天明五年)以前,《忠义水浒传钞译》,十七至百二十回,陶山冕编。
  1785(天明五年)以前,《水浒传批评解》,序至七十回,清田儋叟编。
  成立年不详,《忠义水浒传(语释)》,一至三回,编者不详。
  成立年不详,《水浒传抄解》,序至十回,编者不详。
  成立年不详,《圣叹外书水浒传记闻》,二十六至百二十回,编者不详。
  《水浒传》经常被用作唐话学习的教材,因此这些注解书大部分都是类似于讲义笔记以及编辑整理之后的书籍。其中岗白驹的《水浒传译解》、陶山冕《忠义水浒传解》最具代表性。
  岗白驹的《水浒传译解》并非本人所撰,是学生将他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成,所以有很多版本,其中长则规矩也所列《水浒传译解》是艮斋整理的版本,译解依据的是一百二十回本,详述了第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中《水浒传》的各种语言表现。
  陶山冕《忠义水浒传解》与岗白驹的《水浒传译解》类似,也是选用一百二十回的版本,按照顺序说明《水浒传》中的语义,可惜只出到第十六回,不同的是该书应是陶山冕自己所著。陶山冕的注解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使用片假名标注发音,其次对于语言文字的说明极其详尽细致,他认为要熟练掌握发音,要多读小说品味其中之意,要进行文学训诂,学习正统的古典和注释,这三者缺一不可。
  从《水浒传》的注解热潮,可见当时唐话流行风气之盛,亦能窥见当时唐话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水浒传》不只是满足大众的好奇心,也是江户时期知识分子学习汉学的新途径。
  三、翻译与绘本
  当时的翻译与今天意义上的翻译不同。日语中有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在江户时代的日本,这三种文字是有身份等级差别。最高位的自然是汉字,会汉字就是有学问的象征,其次是片假名,最后普通人所掌握的就是平假名。当时的翻译中常常使用片假名,给人很硬质的感觉。翻译也不是完全的一字一句的对应翻译,更像是新创作的作品。当时翻译的题目前面大多加上“通俗”二字,“通俗”就是让俗也可以通的意思,所以所谓翻译,实际上是省去了难译的部分以及日本人觉得没意思的地方,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原文翻译完全不同。

推荐访问:水浒传|时期|传播|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