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赋说“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显然是偏重汉代骋辞大赋而言,以彰显赋家的大胸襟与大书写。这也构建了历代评汉赋“以大为美”的传统,其中最典型的是闻一多,他认为:“《上林赋》是司马相如所独创,它的境界极大。……凡大必美,其美无以名之,此太白‘白发三千丈’一句所以受评点家的密圈了。后来的《两京》《三都》诸赋,无非仿自《上林》《子虚》,由此可知在当时的人懂得大就是美,所以那些大赋还能受到称赏。”缘于语言铺张的特色撑起大的空间与境界,闻氏连带论及屈原《天问》的“大”,是“笔调变化也极尽其美”,枚乘《七发》“同样是写大的作品”,贾谊《鸟赋》“为哲学的诗,意境也大”(参见郑临川《闻一多先生论〈楚辞〉(下)》)。比较诗与赋,晚清的刘熙载就说“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艺概·赋概》),赋心的“包括宇宙”已与诗心的“锦心绣口”不侔。于是比较赋的“大”美,诗家如杜甫“毫发无遗憾”的自诩与“花蕊上蜂须”的描写,可谓精工细微,已达极致。然诗心之细,亦复藏“大”,考其趣味,多在“小中见大”,如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以小诗体见大气象;曾公亮诗“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宿甘露寺》),以小景致开大视野。
与之不同,汉赋“以大为美”,大而无当,易假,易空,易虚,所以到晋人反思汉大赋创作,批评意见接踵而至,如谓“假象过大”“逸辞过壮”“辩言过理”“丽靡过美”(挚虞《文章流别论》),“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左思《三都赋序》)。这或许正是赋论家们关注赋之“铺”的一面,而忽略其“藏”的一面。因为赋铺则观其大,赋藏则觅其微,所以与诗体“小中见大”异趣,赋体更宜“大中见小”,读汉大赋当作如是观。
汉大赋的“见小”,多藏于大题材中。考察汉大赋的题材,以“游猎”“郊祀”“京都”“述行”四类最为突出,其中前二者则是汉代“天子礼”的摹写,其聚材阔大,声势壮浪,自不待言,但观其具象描写,体微而见细,又是存于赋心而呈于赋迹,即赋事与赋物。如游猎,赋事之细,莫如司马相如写“楚王行猎”与“天子校猎”两段文字。以楚王行猎为例,赋先述“云梦”之地,以“其山”“其土”“其石”“其南”“其高”“其埤”“其西”“其中”“其北”“其上”“其下”,先大后细,逐层见小。而赋文又由“其下则有白虎玄豹”引出楚王之猎,所谓“楚王乃驾驯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阳子骖乘,孅阿为御,案节未舒,即陵狡兽”。此写行猎前的仪仗,寥寥数语,却用事细密。如《文选》李善注“驯”,“张揖曰:驯,扰也;,如马,白身黑尾。一角锯牙,食虎豹”;注“鱼须”,“张揖曰:以鱼须为旃柄,驱驰逐兽也”;注“明月”,“张揖曰:明月珠,缀饰旗也。善曰:《孝经援神契》曰蛟珠旗,宋均曰:蛟魚之珠有光耀,可以饰旗”;注“干将”,“张揖曰:韩王剑师也”;注“乌号”,“张揖曰:黄帝乘龙上天,小臣不得上,挽持龙须,须拔,堕黄帝弓,臣下抱弓而号,名乌号也”;注“夏服”,“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注“阳子”,“张揖曰:伯乐字也”;注“孅阿”,“郭璞曰:古之善御者。……善曰:《楚辞》曰:孅阿不御焉”。如此等等,赋事之密,已见赋物之细。而在行猎过程中,诸如“辚巨虚”“轶野马”“掩翡翠”“射”“弋白鹄”“连驾鹅”等,也是赋事与物,合见于文词铺陈间。
汉人游猎赋的描写,其细微之处还在分类意识,其中包括如“田猎”,其方法又多采用“围猎”,《上林赋》中“于是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一段最典型,其具体描写则有“流离轻禽,蹴履狡兽”的一节文字的绘声绘色的铺叙。又如“渔猎”,指在水中捕捉动物,其如《子虚赋》描绘楚王田猎之后,“怠而后发,游于清池”“罔玳瑁,钩紫贝”的书写,既有娱戏性质,也含渔猎行为。在其他题材如都城赋中,这类描写也很多,如扬雄《蜀都赋》“若其游怠渔弋”、班固《西都赋》“于是后宫乘辂,登龙舟”,都是观摹渔猎的形象记述。再如“夜猎”,《子虚赋》“于是乃相与獠于蕙圃”,獠,夜猎,所以赋文才有“金鼓,吹鸣籁”、“击灵鼓,起烽燧”的场景与动态。至于赋中“猎人”“走兽”“飞禽”诸多形象,也是忌抽象而具体,变单调为错综。试以赋写“猎人”为例,或谓之“专诸”(《子虚赋》),托名先秦吴国刺杀王僚的吴国勇士;或谓之“詹公”(傅毅《七激》),托名古之善钓者詹何。而班固《西都赋》云“期门、佽飞”“许少施巧,秦成力折”,按:许少、秦成,一为古之敏捷之士,一为古之勇猛之士,代指猎人;而期门、佽飞,汉武时官名(其中“佽飞”亦古之勇士),以主猎官员代指行猎之人。这也是赋家的粗中寓细、大中见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如果说游猎赋属于“戎”(军事)的范畴,则郊祀赋显然是“祀”(祭祀),皆为大题材与大书写,然“大事”细写,诚为赋家笔法。不过赋家细写,不仅如前述的用事与物,亦在用“典”,比如引用经典以喻意,正是其微(小)言大义的表达方式。例如书写天子礼事,扬雄《甘泉赋》云:“惟夫所以澄心清魂,储精垂恩,感动天地,厘逆三神者。乃搜逑索偶,皋、伊之徒,冠伦魁能,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相与齐乎阳灵之宫。”其中除“三神”(天地人)与“皋、伊”(皋陶、伊尹)等用典有自,《甘棠》、“东征”皆用《诗》“义”,即一取《召南·甘棠》,一取《豳风·东山》,或颂召公述职之功,或明周公东征之义;又谓“袭璇室与倾宫兮,若登高眇远,亡国肃乎临渊”,语出《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文选》李善注引服虔曰“袭,继也。桀作琁室,纣作倾宫,以此微谏也”;“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李善注“言既臻西极,故想王母而上寿,乃悟好色之败德,故屏除玉女而及宓妃,亦以此微谏也”。“微谏”亦如清人鲁琢评宋玉《好色赋》“笔力铦利,酷似国策,好色不淫,即所谓微刺也”(《赋学正体》卷二)之“微刺”,微意在以“颂”寄“讽”,其秉承的正是《鲁诗》的“讽谏”,赋家的隐曲微妙,尽在其中。
推荐访问:汉大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