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场伟大战争的复调式讲述

时间:2022-03-11 09:30:2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
  之所以使用“复调式”这个词,是因为我在撰写这部小说中,的确采用了一种目前在国内小说写作中尚未出现过的方式,那就是让亲身经历和参与那场战争人物相继(有些还是反复)出场,以他的所观所感,以他的纯个人化记忆,来展示那场战争对他的触动和影响,进而来定格那场战争从宏观到微观的价值力量和细节表征。
  因为是不同人物的视野和感受,更由于随着战争的进程,不同的人物反复出现,反复记忆,反复讲述,事件难免有重叠式回溯、纠缠甚至抵牾、矛盾之处,我以为这正是我企图达到的效果:对任何—哪怕是伟大的歷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毋须定于一尊,尽可能让人看见其不同侧面,使该事件和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以更好地呈现出真实性和立体感。
  那么,这场所谓“伟大战争”指的是什么呢?是发生于距今约2200年前的一连串重大事件。那场事件始于不堪忍受残暴压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的农军义军和六国诸侯(贵族)在合力推翻秦王朝后,又由最具一统天下实力的楚汉两国(以及由两国为首的军事集团)进行你死我活的相互攻伐、征战和搏杀,最终,汉王刘邦战胜对手,获得全面彻底的军事胜利。
  中国历史上,无论从内容的丰富性还是时间的长度上考量,堪与这场浩繁壮阔的战争媲美的事件确属罕见。正是这场战争,使得秦始皇完成的统一中国的大业得以完全巩固(只不过统治者由嬴氏换成了刘氏而已),旧诸侯旧贵族们恢复分封制的企图和设想归于消亡,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体制自此步上了逐渐完备的轨道。
  这场战争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费尽毕生精力撰写的《史记》,以大量篇幅,浓墨重彩地讲述了那场跨度长达七年的系列战争的起承转合、因缘际会和风云故事。《史记》中许多的篇章史料让人读来怦然心动,许多的人物故事让人扼腕长叹。该书后来被鲁迅先生赞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盖有以也。
  少年时代,无书可读,司马迁的《史记》和所有古代经典作品一样,被作为“封、资、修”文化成为禁脔。后来,我从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史记》中一些章节,如《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它们引起我灵魂的震撼,不亚于炸响了一颗“精神原子弹”。其后,购买到《史记》全本,我反复阅读其中一些关于人物事迹的章节,心里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就是:我期待,能把这段历史和其中的人物、场景以小说的方式再现出来,让自己“捋一捋”曾经辉煌无比的那段历史过程,并从中获得于己有益的人生教训和启示。或许,同时可以帮助世人大致看清,决定我们民族命运的历史大事件是如何演绎流变的。
  但是,种子播下了,想法一直在,却迟迟没敢动笔。我担心自己无力驾驭如此饱满宏阔的事件和题材,担心画虎不成反类犬,在自以为是的讲述中,造成这一历史题材和其中人物形象的干瘪化,扁平化甚至庸俗化,就像缺乏专业技能、不会烹调的拙劣厨师,白白弄坏一桌子食材。
  然而,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天不假年,时不我待!天命之年后,我愈发有一种掺杂了焦虑的紧迫感。我意识到,别的都可放弃,却不该任凭自己这一埋藏许多年的“愿景”化为青烟,散入苍冥。而我的犹疑不定,关键在于未能寻找到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去切入那段历史,让笔墨做到不窒不碍,游刃有余。
  当我读到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红》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它了,这种辐辏式的文本,复调式的描写方式,应当适合我对那场伟大战争的艺术感觉!
  2007年,这部名为《剑气横空:大将韩信和他的时代》(暂定名)的长篇小说总算试水,进入了创作期。
  二
  秦末汉初,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惊涛骇浪,高潮迭起;群雄相斗,英豪辈出;武力竞霸,谋略争奇;金戈铁马,腥风血雨;大江淘尽,千古英杰……从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7月),到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率臣属投降(公元前207年),不过二年时间。在这期间,项羽剿灭秦军主力,以“诸侯上将军”名义,统领各路诸侯浩浩荡荡进入咸阳。当初,楚怀王曾与刘邦和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恰恰项羽率诸侯军与秦军恶斗苦战间,刘邦趁秦国兵力空虚,袭占了咸阳,并企图兑现楚怀王的许诺——好在被手下劝阻。“鸿门宴”上,刘邦以万分小心的姿态,低眉顺眼,认怂服软,取得了项羽的谅解。项羽则不经义帝楚怀王“批准”,擅自做主,按秦统一天下前的模式,分封诸侯,为灭绝刘邦的野心,将其封在闭塞落后的汉中地方。之后,他更拒绝了手下谋士关于“占据关中,以霸天下”的建议,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为理由,火烧阿房宫,率军退还老家,定都彭城。
  自此,秦朝虽被推翻,天下未成一统,仍旧是诸侯割据的局面。
  被项羽圈在汉中、心怀不满的刘邦,一边潜伏爪牙,一边寻找机会。公元前206年,机会来了:齐王田荣不服项羽分封时的偏袒不公,起兵造反,兵势浩大,项羽不得不亲自率军平乱。刘邦获得讯息,果断起兵,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发动突袭并夺取三秦,楚汉战争正式爆发。经过长达四年的对攻、鏖战,最终,一直处于弱势但有善于“将将”(用人)之长的刘邦,将武功高强、气势夺人但却高度迷信自己、偏执傲慢的项羽彻底击败,逼其自刎,最终奠定了大一统的汉朝江山。
  用掀天揭地、惊心动魄之类的词汇来形容那个时代,绝对恰如其分。那时发生的许多故事,传诵之广,留给历史的印记之深,也是中国数千年间罕见的。这些故事,浓缩成繁复多彩的成语(如若加以统计,至少在百条以上),纷纷溶入到民族的记忆当中。那个时代涌现的人物,也被司马迁的如椽巨笔写活了,个个生动无比,不可复制——写下豪迈奔放的《大风歌》的刘邦、留下不朽情诗《垓下歌》的项羽,以及陈胜、吴广、张良、萧何、范增、吕雉、英布、彭越、樊哙……一长串耀如星斗的名字,迄今仍在历史的天幕上闪耀煜煜光华。大将韩信,在这些人物当中,无疑是唯一一颗能与刘、项相颉颃、相抗衡的巨星。那个时候,一度形成这样的格局:刘邦、项羽和韩信,各自的军事力量呈三足鼎立。有谋略之士劝告韩信,当下之局,韩附刘则汉胜;韩附项则楚胜。他力劝韩信脱离汉王,拥兵自重,待机会成熟,则问鼎中原,争霸天下。让人遗憾的是,韩信却抱定忠贞不二的人生信条,不忍背弃“推食解衣”用己所长的恩主,一心辅佐刘邦,剿灭霸王项羽,打下了大汉江山。

推荐访问:复调|讲述|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