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从大禹治水看领导艺术

时间:2022-03-09 20:56:5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散文随笔|从大禹治水看领导艺术

  人物简介: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gun3),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从大禹治水看领导艺术

  当尧在位期间,中原地带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在群臣和部落首领推举下,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跟普通百姓想的是一样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土来挡住水,发洪水就填土呗,填着填着土不够了,他变得有些抓狂。后来听人说,天帝那有一种“息壤”,这种土壤很神奇,生生不息的土壤,见水就长,水多高,土壤就多高。鲧就很开心,真是个投机取巧的好办法,于是他就悄悄去天帝那偷了一小块“息壤”。

  《山海经·海内经》中是这样记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怀念外祖母

  鲧把“息壤”往水里一扔,你还别说,还真灵,水涨一米,息壤就长一米;水涨一丈,息壤也跟着长一丈。各位,大家想想这解决水患了吗?没有,非但没解决,反而把水捧得高高在上了。原本水高一米,没啥危害。好家伙,用了息壤这水直接几百米,这捧得住还好,捧不住就“飞流直下三千尺,直接送你上西天。”所以鲧的治水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用错误的方法解决了眼前困境,却带来了更可怕的后果。这就像平时遇到错误一样,当时承认了没啥事,若是非要用“息壤”去掩盖它,反复的掩盖,最后一定酿下大错。

  鲧治水治了九年,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大水非但没有消退,反而像堰塞湖一样大决口,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伤亡与损失。舜大怒,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可是鲧死之后,治水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这时鲧的儿子禹就出场了,禹是一个贤良的小伙,他并不因父死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治水。”

  他开始治水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实地考察。一个靠谱的人做事前一定会实地考察,科学规划,这就是他与鲧最大的区别。要想治病,得先知道病源在哪;同样的,要想治水,就得先了解水势。他去东海龙王那借来“定海神针”,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这针可不就是齐天大圣的神器嘛,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他用这根针丈量了黄河的深度,而且还做了显示黄河深度的地图。

  第二步,保障经济。黄河水灾泛滥,把百姓地都淹了,大家吃啥?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之前得先备好粮草。那么用样的,要想百姓心甘情愿治水,得先解决好温饱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大禹发现黄河流域种不了小麦,就亲自教百姓种水稻,保障了后方的经济。

  第三步,团队合作。要想做好一件事,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玩玩不够的,得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的含义。大禹明白这一点,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他联合了翼、后羿等人以及这些人的部落,全部参与这项治水运动。并且统一指挥,让没遭水患的地方上供特产、食物,以保障参与治水的人和其家庭的生活温饱。这就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政策实施,保障了抗洪的人力与物力。

  第四步,身先士卒。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大禹作为领导,不是只坐在办公室,只戴着口罩开开新闻发布会,而是走到前线,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加油干。《庄子·天下》这样记载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胫”小腿,“胫无毛”意思是小腿上没毛。用来形容一个人工作奔波辛劳,跑着跑着,连腿上的毛都跑丢了的意思。禹亲自拿着小铲子亲自干,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为了老百姓,跑到“胫无毛”,一跑一干,十三年,终于解决好了黄河水患。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故事讲完,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鲧治水九年就被帝处死,而大禹治水十三年,人民却心甘情愿?

  因为百姓不瞎,他们知道谁是实地考察,愿意真正做实事的;他们知道谁是讲究方法,科学处理洪灾的;他们知道谁是身先士卒,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领导,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推荐访问:大禹治水 领导艺术 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