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星笔下的印尼一角(评论)

时间:2022-03-09 09:40:1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澳门文艺》特聘副总编,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终评委,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委会副主任等,在《人民文学》《香港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过3000多篇作品,出版、主编过数百本作品集。作品译成9种外语多种教材,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文学奖等300余个奖项。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华文文学、华文教育、华文报刊、华文出版等等在印尼都备受限制、打压,一落千丈,跌入低谷。一直到30多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末,情况才发生了好转,印尼的华文文学在袁霓、林万里等华人作家的组织和推动下,开始复苏。晓星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之一。
  晓星的微篇小说比较正宗,技法也相对圆熟,而且题材面也宽泛,现实主义、荒诞篇写法等,他都在尝试,都写得很有可读性。
  《时光隧道》是一篇很温馨很暖人的作品。晓星写了一对老夫妻在国外儿子的鼓动下,去超市消费的故事。在一般读者心里,这是个平常而又平常的题材,买件新衣,吃顿馆子,对年轻人来说真正是家常便饭,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这一对节俭惯的老人,平时哪舍得去超市买新衣、上馆子啊?既然儿子一片孝心,又不差钱,那就去吧。去了,逛了,超市的照片一张张发给儿子,最后还是一样没有买、没有吃,但老夫妻俩收获了回忆的快乐。儿子现在有出息了有钱了,钱已不是问题了。他问父母为什么不买,父母的回答很绝:“我们想买时光隧道,但是,超市没卖呀。”——原来,在超市的游戏房与书店,老夫妻俩回忆起了当年带儿子来此的天伦之乐,与儿子相处的欢快时光,成了老人最好的回忆,对他们来说,这比吃什么都补,比穿什么新衣都开心,比买什么新衣服、吃什么山珍海味更有意义、更令他们欣慰,这就是老一代的父母,可怜退休父母心啊。
  再以《螳臂当车》来说,写了在线打车在印尼推广遇到的阻力。像滴滴打车等在中国已很普遍,深受年轻人喜欢,甚至不少老年人也学会用手机叫车、约车。好像没有听说过哪个地方与出租车司机有矛盾,因为他们也是受惠者。老秦的孙子在中国学成归来,可能在中国也习惯在线叫车,回印尼后也如此这般操作,这让当爷爷的老秦大开眼界,但万万没有料到,这让老邻居乌斯曼不满了,为什么?因为乌斯曼系当地的机动三轮车夫,他们年纪大了,又没有多少文化,先进的在线网叫车一出现,就无形中抢了他们的生意,他们感到了生意竞争的压力,于是抱团反对,还集体去市政厅示威,抗议在线网抢了他们的生意,砸了他们的饭碗。
  心地善良的老秦不愿老邻居乌斯曼被人抢了生意,劝孙子说:“以后还是坐三轮车吧。”
  但年轻人认为,时代发展,新事物取代老事物,先进取代落后,那是大势所趋,挽留、阻挡都无非是螳臂当车而已,这大概就是时代法治中的一种阵痛吧。——晓星的小说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的跳动,如实地记录了下来,有立此存照的作用。
  《凡事不过三》题材不大,不是那种大场面、大人物,也不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或抓人眼球的故事,但读罢这故事,让读者眼睛湿湿的,有一种感动,有若许联想。文中的李老板我们都不认识,但这一类老人,我们似乎都见过。这应该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人,他们受的是正统的教育,接受的是传统的道德浸润,把诚信看得比什么都重,故而李老板的杂货店的东西价廉物美,受到老顾客一致好评。如今儿子都赚大钱了,希望老父亲关店歇业,享享清福了。李老板说过60岁关店,65岁关店,最后说70岁金盆洗手,到时把馨脆香酒楼包下来,请老邻居老顾客吃一顿,作为告别。但他做惯了,又不舍得老顾客,于是一再食言,其实老顾客都希望他这店开下去。当他第三次食言后,老顾客发现李老板中风了,他最后的遗言没有说出来,但去看望他的老邻居老顾客心里都明白,他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承诺。也许在大千世界,李老板只能算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算不得大人物,更谈不上伟人,但确实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值得我们怀念的人。
  《不知所措》,描写了一个有怪癖的老婆婆,整天围着垃圾桶转,翻捡垃圾,乐此不疲。让人感觉这是一个贫困潦倒、无依无靠、生活没有着落的可怜老人、孤独老人,不免让人同情,让人嘘唏。但晓星笔锋一转,借他人的嘴透露:老婆婆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就在同一城市,做着小生意。读到这儿,大部分读者会愤怒,甚至谴责老婆婆的三个女儿太不孝了,不,简直是没有人性,怎么可以让自己的母亲,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地在外捡垃圾度日呢?然而,好心人还是有的,如开店的汤俊朗总把纸板箱集在一起送给老婆婆,让她能卖几个小钱,也算是一份爱心吧。后来汤俊朗发现老婆婆的女儿,即那个卖糕点的女子对老人还是不错的,在老婆婆出车祸住院期间,关了店服侍老母亲,而且给老母亲的零用钱从没有短少,她还力劝老母亲不要去捡垃圾,可老人非但不领情,还大骂阻拦她捡垃圾的所有人,哪怕她女儿,哪怕经常给她纸板箱的汤俊朗。这时,汤俊朗才意识到,捡垃圾已成了老婆婆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与钱的多少无关,与家里人对她好不好无关,这样的人在中国的某些城市也有,我也见过。这样的人,既算不上勤俭持家,也算不上環保理念,常常让人哭笑不得。由于这样的人不是正能量人物,也不是反面人物,只能算城市的尴尬人物,一般很少会有作家去写。晓星关注了,写了,写出了“这一个”,难得。这告诉我们百人百姓,这社会上形形色色,各色人等都有,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说是好人或是坏人。
  在晓星的这一组微篇小说中,《鸠占鹊巢》算是别调,题材特别,笔法特别,属于神话新编题材,荒诞派写法。我比较欣赏。
  地球人的坏习惯带到月球,发人深省。结尾留下空白。
  月球中砍桂花树的吴刚是个神话人物,几乎家喻户晓。晓星借助自己的新思维,虚构了人物的新生活,赋予了故事新意。但显然晓星要传达给读者的并不是吴刚不再受惩罚,也不是吴刚在广寒宫建起了一座温室而体现他有才华,前面只能说是铺垫,引出的是温室建成后,地球人的来访。地球人被吸引到月球访问,原本是好事,温室的奇花异果也确乎让人赞叹,让人流连,可接下来的事就让人深省了。地球人有感于卫生有点差,秩序有点乱,议决推选一名广寒宫圣主来管理。作为温室的创办者、操办者吴刚自然是不二人选,可最后落选,其他人都自我感觉良好,都认为自己该当选,最后由争吵发展到动手,结果呢,把温室的塑胶薄膜砸破了,氧气漏了……写到这儿,晓星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这个故事有很深的寓意,够读者慢慢咀嚼、回味。
  责任编辑 蓝雅萍
  特邀编辑 张 凯

推荐访问:印尼|笔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