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传统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地遭到来自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仅可以使人类智慧的结晶得以延续,民族精神的血脉得以衔接,又可使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地发展。本文旨在对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进行梳理,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
前言
2006年,武术、蹴鞠等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国务院明确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地遭到来自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其研究进行梳理。
一、研究现状
(一)从基础理论角度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杨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界定及其范畴,为后期的研究提供的理论研究基础。随后,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进行了实证研究,陈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文中指出:“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可以顺应时代发展,使其包装、改造,适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但是开发和利用始终替代不了最原始的保护和继承。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项目研究
独特的地域性是民族体育形成的基础,地域性决定了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具有特征明显的发展模式与运行轨迹。文献研究表明,目前研究主要对以某一少数民族地区或某一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对策,调查研究存在单一性。在已查阅的文献中,甚至不乏对某一区域单一传统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如:陈讳等《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一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该文主要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区域内传统项目进行了阐述研究;林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则是将研究范围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传领域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较少,缺少更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保护和法律问题研究
近几年,不少学者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和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田艳《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刘晶《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宄》、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为更好的发扬和传承起到了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一、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演变以及现状等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对列入国家级非遗的民族传统项目研究比较多,而对于省级和市级的非遗民族传统项目的研究相对缺乏。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面提出更合理有效的策略。從目前的研究显示,主要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体系、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和参与体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的合理利用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可以基于教育学、新技术传播等视角的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
二、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普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分布、构成、保护传承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危机,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应该将其分类进行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来分类,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易推广类和不易推广类。本研究认为不易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依据可以四项策略进行。一、文化生态策略:主要从保持文化本真、提升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进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行研究;二、集群式策略:主要包括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媒体宣传相结合、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进行阐述;三、特定场域策略:主要从民间传承、节庆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播等方面进行探析;四、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俱乐部教育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可根据项目自身特点,选择多种策略进行。
三、小结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方针的指引下,依托各区域文化资源的有利背景,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传中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从人类学视角看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10, 29(4):386-388.
[2]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0):52-55.
[3]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55-58.
[4]朱小烽,陈为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嘉兴掼牛”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4):32-35.
[5]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97-101.
[6]田艳,王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10-14.
[7]陈炜,张瑾,梁林溪.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1):35-39.
[8]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7(3):11-19.
[9]陈宏,蒋宏宇,宋冬梅,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发展的困境与超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5):125-131.
[10]黄琦,张伟,李洪明,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模式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7):206-207.
[11]陈永红.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思考[J].时代教育, 2016(1):200-200.
[12]邱世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中的传承与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7):16-16.
[13]祝娅,周次保.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评价研究的分析[J].体育学刊,2015(5):59-63.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师范学院,浙江 平湖 314200)
推荐访问:传承|概述|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