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重要的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多个角度阐释孔子“仁”的学说,并对“仁”的现代价值做一分析,以期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孔子;仁;现代价值
一、孔子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记录和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主要有《论语》、《孔子家语》以及孔子晚年修订的六经,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用孔子的话讲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子弑父、臣弑君常有之,面对这样的乱局,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其以“仁”释“礼”,为周礼注入了新鲜内容。作为孔子核心思想的“仁”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处,可见“仁”学思想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二、“仁”的内涵
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孔子并没有具体给“仁”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不同的场景来阐述“仁”,下面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以下仅注篇名),可以说“爱人”是孔子关于“仁”的内涵最直接、最明确的描述了。这里的爱人则不仅是指自己的家人,还包括了广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即“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只有爱众人了,才能够亲近于仁。进一步看,在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肯定别人,这也是仁者爱人的明确体现。
(二)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我们知道,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从这个角度看,自我的克制和恢复周礼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则天下的人都会认为其做到了仁。而且求仁并不是由外而内,而是由内而外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不依赖于他人。
(三)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仁”之本为孝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一个人对于自己亲人的爱,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爱,“仁者爱人”就是从孝悌出发,敬爱父母,友爱兄长姐妹,倘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又怎么样指望他具有仁爱之心呢?仁爱的爱由爱亲人出发,到爱一切人,即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这才是真正的爱,才是真正的“仁”[1]。
三、“仁”的现代价值
在当代,我们学习孔子“仁”的核心思想,首先是从自身出发,要“修身以仁”,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人文素养的君子,其次是在人与人关系上要“待人以仁”,以一颗爱人之心来对待身边的一切人,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谐、友善”。
(一)修身以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至高的追求,在这里,修身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人认为“仁”是缥缈不可及的,从而不愿意修身以仁,“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有人能够用一天的精力追求仁吗?我没有见到过力量不够的人。所以孔子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希望人们能够致力于修身以仁,用仁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仁”离每个人都不远,只要你愿意,便不会有力量不够的情况出现。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实的基础来实现,只有严格的要求自己,修身以仁,才能走的长远,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二)待人以仁
仁者,即二人也,其字面意即人际关系。在当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阂,信息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反而是加剧了这种隔阂。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上,孔子谈到“仁者爱人”也就要求我们在对待身边的人的时候要秉持一颗爱人的心,爱一切人。仁德的修养,同时具备于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所谓“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如果人们通过自己的修养具备了仁德,待人以仁,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亲近于你,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间的联系[2]。
四、总结
孔子赋予“仁”以豐富的内涵,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教化培养出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文教养的君子,从而能够实现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但想要实现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故孔子谈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传播“仁”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唯有兢兢业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些成绩。待人以仁,修身以仁,不光在古代,在当代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中华书局,2011.
[2]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推荐访问:孔子|思想|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