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国演义》中魏延悲剧的原因

时间:2022-03-09 09:38:0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一位能力很强的大将,他有勇有谋,但是性格高傲,狂妄自大,不把将帅放在眼里,经常违反军队纪律。魏延的人生是悲剧性的,最后不但自己被杀而且他的三族也被诛杀。魏延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魏延;人生悲剧;根源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陈寿在《三国志》中说魏延“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刘备将汉中攻打下来之后,让魏延做汉中太守,对他很是赏识。然而,魏延的人生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充满坎坷、充满悲剧。
  在陈寿的记录中有这样一个说法,诸葛亮是魏延人生悲剧的关键。魏延战绩显著,公元230年,魏军进攻蜀国汉中,魏延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魏延会在诸葛亮死后继承他的的职位,魏延也是很坚信这一点。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失利,和杨仪、费祎、姜维等重臣一起私下商讨他去世后的退军战略,商定的结果是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服从命令的话,就会放弃他,把他留给敌人军队,不考虑他的安危。诸葛亮死后,军中对此消息保密,没有很快下葬,而是试探魏延的意图。魏延口吐狂言说,诸葛亮死后,肯定是他继承职位。因此杨仪便将马岱安排在魏延身边以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当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全部暴露出来的时候,马岱立即把他杀死。据说当初魏延投奔刘备的时候,诸葛亮就料定他以后肯定会反叛。诸葛亮如此不赏识魏延的原因是,魏延長了“反骨”。当然“反骨”只是一个戏剧性的解释,诸葛亮这样不赏识魏延并且不重用他,又使他落得如此凄惨下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魏延的所作所为与当时倡导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有人说因为诸葛亮太小心眼了,所以一直不肯重用魏延,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魏延狂傲不羁,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又行事冒进,造成了他的悲剧。魏延以前跟随刘琮,刘备走投无路的时候去投奔刘琮,但是被拒绝,魏延自作主张,把守门的士卒杀死,将刘备请进城内,这件事在刘琮内部引起争议,导致两个阵营产生矛盾,刘备无奈之下又投靠其他人。魏延后来去寻找刘备,没有找到,最后也走投无路,只能去长沙投奔太守韩玄。此后刘备为了扩张势力,派关羽率兵攻打长沙。因为韩玄脾气暴躁,杀人不眨眼,引起众怒,又因把在军中很有威望的老将黄忠打入大牢,彻底激起了下属不满。魏延为救黄忠,率众杀死韩玄向关羽投降。这两件事给他带来了极其不好的影响。在诸葛亮眼里,一旦他心怀不满,肯定会反叛。
  诸葛亮不重用、不容忍、并最后设计杀死魏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三国时期,蜀国继承的是两汉文化。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虽然诸葛亮信奉的是道教,但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诸葛亮也不例外。儒家文化注重的是君与臣、父与子的严格的等级关系。魏延多次藐视上级权威,甚至几次将他的统领杀死,这在儒家思想文化来说是罪大恶极,不能接受的。再加上魏延平时是个有独立见解、比较特立独行的人,遇事喜欢冒进,有些张扬,这都是儒家思想所不提倡的,在儒家思想看来是叛逆,所以,魏延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是与他的行事风格为儒家思想所不容分不开的。
  二、魏延的作战策略与诸葛亮不同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国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毛遂自荐,提出“子午谷奇谋”,提议诸葛亮“将一万军队分开,分别出战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从祁山攻打雍州,最后在分别在潼关集合”。 这一谋略从军事角度来说是可行的。当时魏国所派防守汉中的是安西将军夏侯楙,他“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为是魏文帝曹丕的妹婿才能担任这个重要职位。而且魏延一直在汉中带兵,比较熟悉那里的地形,所以魏延才向诸葛亮提议,自己带领军队沿着秦岭方向向东快速前进,这样最多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咸阳以西的地区,这个时候即使魏国发现了异常派兵出征,也已经太晚了。魏延的计划虽然存在很大的风险,但也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是从国家的长期治理角度看,魏延的战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魏延这次战略的目标是占领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这一地区远离蜀国政治经济中心,即使占领了也不容易管理。诸葛亮并不是没有想到魏延取关中这一战略,而是怕占领关中后,它成为“烫手的山芋”。 正因为这样,诸葛亮才不会采用夺取汉中这一战略。
  三、魏延的结局还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系
  魏延善于培养将士,勇猛过人,但是他性格孤傲,性情极恶。他追随韩玄时,因为韩玄不重用他,而对韩玄心存不满,最终率兵反叛将韩玄杀死。西征益州时,他为了得到重用开始是屡次与黄忠争宠邀功,后来又与张飞争功。随诸葛亮征讨南夷时,因为诸葛亮不重用自己,他心生不满。跟随诸葛亮北伐时,诸葛亮拒绝他的“子午谷计谋”后,他也是极度不满。对诸葛亮出战祁山的战略更是公开质疑,曾经扬言:“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不但这样,他还违抗军令,擅自率领军队出战箕谷,最终导致军队陷入重围。
  四、魏延的悲剧也是蜀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利,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将自己的事业交给自己的学生马谡、杨仪、姜维等人,才是重要的大事。而此时的魏延,论资格、论能力,都在马谡、姜维之上。能否将权利和平移交才是诸葛亮考虑的大事。同时,因为魏延性情傲慢,且和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不一致,所以魏延的才华也就成为了诸葛亮为马谡、姜维等人扫清接班的障碍。诸葛亮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交给魏延的助手马岱一个锦囊妙计,如果魏延谋反,由马岱谋杀魏延。诸葛亮死后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的长史杨仪。杨仪假传诸葛亮的遗命,不通知魏延就指挥军队撤退,结束了祁山之战,将魏延的部队暴露在敌人的打击之下。魏延认为杨仪的撤退是在葬送蜀汉大业,急忙调动军队堵截杨仪撤退的大队人马,迫使杨仪掉过头来继续祁山之战。杨仪和魏延交替上表刘禅,互相指责对方谋反。结果马岱按照诸葛亮的生前布置,谋杀了魏延。
  (作者单位:东平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探析|演义|悲剧|原因|中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