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张云逸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他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
率队突围,踏上征程
1934年7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的张云逸被派往湘赣担任湘赣省军区司令员,以便能够在红六军团主力撤离湘赣苏区后,湘赣苏区仍然能够作为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发挥重要作用。部队在行军途中被国民党余汉谋军的李汉魂第三师重重围困,携带的电台机件在战斗中丢失,无法将情况报告给中革军委,与中央失去了联系。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11月初,张云逸奉命率小分队22人,在聂都游击队的掩护下,突破国民党军的包围,与进抵大庾岭的红三军团第四师会合。至此,在大庾岭游击区度过了130多个艰苦而又难忘的日日夜夜后,张云逸随中央红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张云逸赶上长征的队伍后,被分配到红八军团,协助军团长周昆指挥部队,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湘江一战,红八军团仅剩1000余人,张云逸奉命离开红八军团,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担负侦察敌情、寻找向导、征集资财和勘察道路等任务。
12月11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占领通道县城,中共中央一面开会研究红军行动方向,一面命令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等部侦察入黔道路。张云逸奉命率军委先遣队到达通道附近的下金店,调查入黔的道路情况。12日,他将调查的情况写信给朱德和周恩来,同时在信中还附了一张行军路线图。
抵达渡口,奉命架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在黎平、猴场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渡乌江,占领遵义。红一军团在江界河、回龙场,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一带实施渡河。占领江界河渡口并负责架桥的是红一军团第二师,12月31日21时,中革军委主席朱德致电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已令军委先遣队张云逸率工兵两连并架桥材料协同你们架桥。”22时,朱德发出关于红军二师、工兵营等部队在江界河架桥受张云逸指挥问题致张云逸电。该电指出:一、野战司令部于本日十五时到猴场宿营,决明一日现地休息一天。二、已令第二师于明日进至江界河渡河点附近,如对岸无敌,即先遣一团渡河。向珠场侦察警戒,掩护工兵架桥。三、先遣队明日应随二师进至江界河附近,协同该师架桥(须多收集架桥材料),并侦察对河敌情及通珠场、遵义道路、人家、里程,附带在该地域征集资财。四、已令工兵营派土工连,由营长率领,并携带在猴场所搜集之绳索、铁丝,于明一号晨前往江界河协助架桥,并受你指挥。五、执行情形望随时电告。据此,根据张云逸的指示,由王耀南任营长的总部工兵营一连、干部团工兵连连夜向江界河渡口挺进,并于2日拂晓抵达江界河渡口。
张云逸在听取了二师师长陈光、前卫红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汇报后指出:追击我们的薛岳部两个纵队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军委催促我们迅速完成架桥任务。如果我们过不了江,势必要背水一战,情况将更加危急。与此同时,张云逸告诫二师应加大强渡的规模和力度。在张云逸的领导下,红四团紧急动员,当日9时许,部队一举强渡成功。随后,张云逸率工兵营,在王耀南营长指挥下,群策群力,不分昼夜地投入紧张的架桥工作。
3日,张云逸领导的工兵营官兵,用竹筏和门板架成了横跨乌江的浮桥,并通过了刘伯承总参谋长的验收。随后,红一军团二师主力、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在此通过了乌江。红一军团主力和红九军团在回龙场,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也顺利渡过乌江,薛岳的八个师被甩在乌江南岸。
强渡乌江,是遵义会议前党根据毛泽东的主张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重要一环。
攻占遵义,任务转换
渡过乌江后,红一军团第二师于1935年1月7日凌晨攻占遵义,张云逸率军委纵队先遣队进入遵义城,不久他接受了新的任务。10日,朱德致电张云逸等,要张云逸率部次日出发执行侦察敌情、道路、征集资财等任务,同时还要求先遣队和二师保卫人员协同进行肃清城市反动派的任务,并要求和二师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向军委汇报情况。
12日,张云逸率部经板桥、娄山关进入桐梓城。随后,他将侦察的桐梓地区的地形、道路绘制成地图报送中革军委;按政策征收了贵州军阀和土豪劣绅的资财,购买了部队急需的布匹、洋油、通信器材等物品,同时率部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将没收土豪劣绅的部分财产分给群众,号召青年踊跃参军。
遵义会议后,张云逸兼任一局局长,但其主要工作仍是负责先遣队工作。5月8日,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三军团和干部团等部准备于9日袭占会理城,同时决定:“军委后梯队随干部团前进,张局长(指张云逸)率前梯队一部及五军团后方仍留通安。”从此,张云逸的任务由先遣变成殿后。
由于长期行军作战,各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开始增多,不少官兵因伤病跟不上部队的前进速度,开始掉队。从6月1日起,朱德多次致电各军团,要求做好落伍人员的收容工作。6月1日,中革军委决定由张云逸率干部团上干队(由中高级干部组成的上级干部队)“沿途负责搜查并收容各部队落伍人员”。张云逸的任务由殿后變为收容。
为做好收容工作,张云逸率上干队把掉队的官兵和伤病员收拢到一起,沿着军委纵队前进的道路跟进。张云逸要求上干队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好几个收容对象的思想工作;要求医务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治疗伤病员;要求大家发扬阶级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粮食短缺是收容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每到一地,张云逸就发动每一个能够行动的人员去筹粮,最终基本解决了收容队的粮食问题,伤病员有时还能吃上猪肉、牛肉。
随着伤病员的情况逐渐好转,收容队的前进步伐开始加快。最初,后面有李井泉率领的独立第四营掩护,到了宝兴以后,他们就走到了后卫第五军团的前头。6月16日,张云逸奉朱德电令,率收容队进至夹金山南麓的板桥,带上棉、皮衣,辣椒,烧酒等御寒物品,于20日前后翻越了海拔4000米左右的夹金山,与军委纵队会合,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收容落伍人员的光荣任务。被收容的这些落伍人员,幸存下来的大都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人民军队的将军。
克服艰险,胜利会师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云逸负责军委纵队的筹粮工作。7月中旬,张云逸率军委纵队所有人员参加割麦工作,每人准备了七天左右的粮食。8月间,军委纵队开始穿越数百里的茫茫草原。途中,遇到正艰难前进的原红七军云广英,张云逸鼓励他要不怕艰苦,完成北上抗日使命,实现伟大理想。
由于粮食的极度匮乏,张云逸因身体虚弱而染上了疾病。干部团政治处主任莫文骅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将自己分到的四两腊肉拿了出来,切成两半,分送给张云逸和周恩来。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对莫文骅说:“你的那二两腊肉,比金子还珍贵啊,可真帮了大忙了!”经过六天六夜的艰难跋涉,部队终于走出了草地,9月18日,经腊子口到达哈达铺。
9月22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张云逸任副参谋长,全支队共7000余人。陕甘支队于23日由哈达铺出发,向陕北前进。张云逸随部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作者为张云逸大将长孙)
推荐访问:长征|途中|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