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时代,爱情都是致命的

时间:2022-03-09 09:34:4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安娜?卡列尼娜的这句话几乎对于所有女人来说,都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爱情,夹杂着痛苦和甜蜜,几乎是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龙卷风般的革命,更是托翁最爱写的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
  女人渴望爱情,就像是枝裕和《海街日记》里说的那样,“有了男朋友啊,连死气沉沉的工作也变得可以忍受了”。沉浸在被爱人注目的爱情中,连朴实的黑裙子也无法夺去安娜的耀眼,她整个人都显得“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这不就是每个女人想在爱情中得到的样子吗?
  革命是传说中的革命,爱情是传说中的爱情
  ——给R
  1
  安娜·卡列尼娜一出场,就让我忍不住想流泪
  重看《安娜·卡列尼娜》,并不是个轻松的任务。甚至在看的过程中,我数度产生了弃读的想法。阅读它的体验并不愉快,甚至让我痛楚。只看到第一部第二十二章的时候,我就为托翁的描写感到震惊,实际上我不该震惊,经典文学就应该这样吧,既打动你,又让你害怕看下去。故事如一幕幕戏,在眼前徐徐展开,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上层社会里的人物逐个登场,他们的喜怒哀乐,壮美的俄罗斯风景犹在眼前。你明知道这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情不自禁被吸引进去,试图替他们思考人生,替他们排忧解难。而安娜·卡列尼娜一出场,就已让我忍不住想流泪了。她生机勃勃,“动作果断而优美”,身份是贵妇,天性却像个孩子,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并没有让她失去一个可爱的女人的本能。因为早已知道她的结局,再从头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是如何残忍啊。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那么耳熟能详,也许有许多人都没读过这本书,但经它改编的电影却也早就出了好几版,演过安娜的都是著名的大美女,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以及凯拉·奈特莉。但没有一个完全符合人们心中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想象,每个人都是安娜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带有她的一部分神韵。
  看到安娜爱上伏伦斯基,我简直要跳起来了,但又能怎么样?她怎么可能不爱上他,他也没法对这么一个美好的女人不动心。人生中唯一一场爱情就要轰轰烈烈地发生了。烧完之后就是灰烬。尽情燃烧过也值了,一辈子没有真的爱过,也是一场悲剧。可惜代价太大了。对于安娜,就是生与死的问题。而她哥哥,出轨法国家庭教师的奥勃朗斯基却得到了妻子陶丽的谅解,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陶丽并无其他选择。不公平乎?就是这么不公平,你有什么辙。风月场合的短暂激情无人在意,真爱却犯了大罪,这就是荒谬,荒诞的人生可以用哲学去解释,却没法用文学去拯救。
  2
  真正的爱情才是罪魁祸首
  文中借伏伦斯基的母亲说出真正的爱情才是罪魁祸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中的风流韻事更能使一个公子哥儿增色的了。她感到高兴,还因为她十分喜爱的卡列宁夫人,一路上同她谈了那么多她自己儿子的事。照伏伦斯基伯爵夫人看来,她也就具有一切美丽而高贵的女人的美德。不过,最近她听说儿子拒绝了一个前程远大的职务,就是为了要留在团里,好经常同卡列宁夫人见面,还听说许多大人物因此对他不满,她这才改变了看法。还有使她不高兴的是,她从各方面听说,他和卡列宁夫人的私情并非她所赞许的那种前途辉煌的风流韵事,而是她听说的那种可能使他遭殃的不顾死活的维特式的狂恋。”
  奥勃朗斯基曾和列文谈到爱情:“现在有两个女人,一个始终坚持她的权利,也就是坚持要她的爱情,但你却不能给她;另一个女人为你牺牲了一切,对你却毫无所求。你该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这是一个大悲剧。”
  而列文的回答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也是整本书的宗旨:“我不相信这里有什么悲剧。理由是这样的:我认为恋爱,就是柏拉图在《酒宴》中所说的两种恋爱,这两种不同的恋爱是对人们的试金石。有些人只懂这种恋爱,有些人只懂别一种。对那此只懂非柏拉图恋爱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悲剧不悲剧的。那种恋爱是不会有什么悲剧的。‘多谢您,使我得到了满足,再见!’这就是全部悲剧。至于柏拉图式的恋爱始终是纯洁无暇的,因为……”
  奥勃朗斯基则对列文的哥哥尼古拉的看法有自己的意见:“你要求人家的一举一动都有目的性,要求恋爱和家庭生活永远统一,可这是办不到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在某一方面,安娜和列文是一类人,他们都要求“人家的一举一动有目的性,要求恋爱和家庭生活永远统一。”列文爱上吉娣,吉娣最初爱的上伏伦斯基。当伏伦斯基在舞会上与安娜翩翩起舞时,吉娣出于一个陷入到爱情的少女的敏感,一下子发现了安娜的异样,“吉娣看见她脸上现出那种她自己常常出现的由于成功而兴奋的神色。她看出安娜因为人家对她倾倒而陶醉。她懂得这种感情,知道它的特征,并且在安娜身上看到了。她看到了安娜眼睛里闪烁的光辉,看到了不由自主地洋溢在她嘴唇上的幸福和兴奋的微笑,以及她那优雅、准确和轻盈的动作。”而她最初是安娜的崇拜者,“她身上那件钉着华丽花边的黑衣裳是不显眼的。这只是一个镜框,引人注目的是她这个人: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
  3
  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托尔斯泰描写安娜,并没有将她描写成一位只有柔情没有主见的女性。他用了“果断”、“准确”这样的形容词,并几乎每次都写她是“自然”和“充满生气”的。
  尼古拉是本书的另一条主线。他作为贵族,他敏锐地发现了农民是奴隶,他这样的贵族和农民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大,他觉得不合理,想改变社会、解救农民。列文发现吉娣因为伏伦斯基的变心而生了病,他感到有些快乐,因为他受的苦吉娣也受到了。不得不说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描写细腻和准确。
  无论安娜是否嫁给无趣的卡列宁,都不重要。她无论嫁给谁,都有可能发生同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大背景实在害了她,那个时候男女权利不对等,生活没留给她这个上流社会的妇女一点活路。文中的所有女性,真正的觉醒者只有安娜一人。

推荐访问:都是|致命|时代|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