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09:31: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大学生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人才结构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本文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背景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期望助力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原因,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成为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障碍,这严重的影响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迫切需要极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而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能够让在校大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如何有效的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逐渐的增多,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1]。教育部在2011年9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从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2]。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校管理转变为学生的成长教育,由面向问题学生展开心理咨询转变为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辅导人员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变为由学校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开展教学,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的一门课程,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有些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不足,存在很多方面的偏差。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也存在着很多误区,不能够正确看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降低了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把心理正常和心理健康衡量心理的重要指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对许多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形式积极性不高,担心这样会暴露出自己的心理,被别的同学认为心理不正常,有些学生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神秘化,认为教师能够看透自己心理的一切想法。
  (二)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存在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可以有效的预防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和问题,更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补救。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定位于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从而忽视了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仅仅关注于个别的学生而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这种错误的定位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模式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普遍采用专业的知识灌输,过多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原理传授给学生,从而忽视了这些原理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的应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3]。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当做一门理论课程,给学生灌输知识后给学生留作业,期末进行试卷考试评价学生等等,这样完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三)教学内容单一
  心理素质作为人才结构的重要核心,也是综合素质的基础。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而教学形式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必须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脱离出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独立性。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完全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只学习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对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全面了解和应用。
  (四)教学师资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是从事社科教学,有的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等,这些教师虽然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实践,但这些教师缺少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再加上本身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比较陈旧和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上缺少全面的认识,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技术和方法,因此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大多是来源于不同的部门,比较分散,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再加上教师团队整体的心理学知识参差不齐,缺少心理咨询和指导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有疑问需要教师的帮助,难免会在的教学中给学生造成误导或者不良的影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弊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会降低课程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不重视。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整合教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课程承担着一定的培养功能,并且具有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5]。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领会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从而为以后的实践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最后,要明确课程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展开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涉及心理健康的辅导技能,这些程序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口述和讲解,学生并不能真正的掌握其中的技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高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