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的人实在不多。人们都喜欢过快节奏的生活,“坚持”和“毅力”变成了奢侈品。作为一名陶瓷匠人,非常希望老祖宗传递下来的技法和手艺能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且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
陶瓷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华民族艺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陶瓷在历史的长河里繁衍出了很多的品种类别,就大的种类来说,分为釉上瓷、釉下瓷和釉中瓷。每个大种类中又因为装饰手法与技法的不同分成许多的小种类,比如釉上瓷的代表有古彩瓷、珐琅彩、粉彩、新彩等等,釉下瓷的代表有青花瓷、釉里红、颜色釉瓷等等。
千百年来,陶瓷的发展从初级向着高级、粗糙向着精细一步步发展。从粗犷的陶瓷到如今可以精密到令人赞不绝口,其中饱含着多少画家工匠的心血啊。其中,清代的陶瓷艺术风格可以说是精美绝伦的代表,浓厚的宫廷华贵精致风格是这个时代陶瓷的艺术特色。清代创烧了许多贵彩名瓷,像粉彩瓷和珐琅彩瓷就是杰出代表,地位一举超越青花瓷。下面,我们就主要来说一说清代瓷器的宠儿“粉彩瓷”吧。
粉彩瓷就像它的名字所描述的那样,特点就是“粉”,其颜色润泽优雅,在洁白如玉的瓷胎上,相互衬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粉彩始创于清康熙年问,工匠们在传统五彩的绘画基础上加入西方引进的珐琅彩的技法,创作出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瓷种。其特色就是在彩绘时掺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如果要想深入了解粉彩瓷,那就必须了解它的前身五彩瓷和珐琅彩瓷与它的关系与区别。
首先,我们说说粉彩与五彩的关系。在粉彩制作初期,工匠们用的就是五彩瓷的填色技法,即单线平涂法和无线涂绘法,不过之后粉彩大多使用的是没骨画法。那么,粉彩与五彩的颜色都是多种多样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就名字来说,粉彩被称为“软彩”,而五彩被称为“硬彩”,在这里就能看出两种瓷器的巨大不同。五彩瓷的基本色调以红、黄、蓝、绿、紫等彩料为主,或加以金彩,或只用红、黄、绿三色,不一定五彩皆备,按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入窑烧成。烧出来的颜色通常纯度高,色彩对比明显,没有空间与层次感。而粉彩的颜色柔和,纯度低,色彩就五彩来说还多了几种颜色,像胭脂红、羌红、洋绿、洋黄、洋白等。而且由于粉彩大部分是用没骨的手法,颜色是慢慢晕染的,导致粉彩的颜色层次感强,是由浅到深渐变而来。还有一个小的区别就是五彩上色的厚度没有粉彩高,这也是区分二者异同的小方法。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御厂制瓷业中最灿烂的年代。在这130余年中我国制瓷工艺发生了很多重大变革,许多前所未有的彩釉被传入、创新并发展。其中,“珐琅彩瓷”与“粉彩瓷”都是该时期发展壮大的典型新兴釉上彩制品。珐琅彩可以说就是粉彩瓷的前身。因珐琅彩和粉彩是同宗姐妹,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成果。但从历史角度看,它们的产生、发展以及传入途径完全一致,英文名皆为“famille rose”,表明二者在西洋文化中并没有界定、区分。珐琅彩是极为名贵的皇室御用瓷器,民间鲜有发现。粉彩不一样,既受到宫廷的喜爱,在老百姓中也是喜闻乐见的。珐琅彩创烧于康熙初期,而粉彩则出现在康熙晚期,二者在清代康雍乾时期都得到了鼎盛的发展。他们二者彩料的化学成分也有着异同,“珐琅彩”与“粉彩”都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氧化物制成。玻璃粉末为基本釉,是由玻璃研磨制得,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呈色金属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混合在基本釉中使其产生不同发色效应。可以说,制作各色釉料与烧制玻璃时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色玻璃”属于同一道理。他们在彩料方面也有着很大区别,据资料显示,“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化学成分硼,而珐琅彩中含硼。”这个可以说是彩料方面的最大区别了。而且上文中我们说五彩与粉彩的区别时,提到最直观的辨别方法是去摸它颜色的厚度,那么珐琅彩用料是这三者之中最厚的了,也就是说触摸时感觉珐琅彩的厚度大于粉彩大于五彩。就价值来说,这几种瓷器都是十分珍贵的观赏瓷,价值都达到了最高水平。
在创始初期,粉彩并未得到很多的重视,那时粉彩制作比较粗糙,运用的方面也是微乎其微,就只有在花心和一些需要作出层次和点染的地方少量出现,器底部位的款识分别为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和仿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这种风格简朴,色彩浓艳,装饰简约,形成了康熙粉彩的特色。粉彩瓷的壮大是在雍正年间,不论是釉面上、胎质上还是颜色上,这时的粉彩瓷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雍正粉彩瓷的胎体加工细密,质地细腻轻盈,皎白精致,轻重适度。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亮无瑕。颜色不艳不俗,温润柔和,层次丰富。不论是白地粉彩还是色地粉彩都发展迅速,色地粉彩丰富多样,有黄地粉彩、墨地粉彩、淡绿地粉彩、青釉地粉彩、酱色地粉彩、珊瑚红地粉彩、胭脂红地粉彩等。这时的粉彩瓷价值也是不菲,例如一件雍正粉彩过枝月季梅花图盘,1976年由伦敦佳士得释出,后被苏林庵收藏,1994年被康蕊君收入《玫茵堂中国陶瓷》图录,1995年流入香港市场,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估价为1500万港币,最终以4994万港币成交。还有一件雍正粉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1982年在香港苏富比以25万港币成交,2001年在纽约佳士得以21.5万美元成交,2007年在香港苏富比以2272万元港币成交,2009年在北京保利以6776万元人民币成交,可以说增值空间是巨大的。这时的款识一般为“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楷书款比较多,也有寫篆书的,但是极为罕见。还有一些堂名款,如“冯宅”、“百露堂”、“文山石房”等,以及花押款,如以笔和银锭来寓意“必定如意”等,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继雍正之后,乾隆时期的粉彩又上升了一个高度,出现了瓷器底部和口部都施以松石绿釉的新品种,这种釉通常是浅绿色,有些带有小的纹片,是一种低温彩釉。不仅如此,乾隆时期的粉彩瓷打破历史的局限,在粉彩瓷上多加运用金彩或者黑彩,还有些与青花、斗彩和五彩瓷同时装饰在一件瓷器上,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了。但是当时官窑粉彩绘画的主题都是限定的,图样都是从皇宫运来,根据时节习俗的变化,纹饰和样式都有严格规定。自乾隆开始,与其他彩瓷相比,粉彩可以说是独占鳌头,五彩可以说完全败下阵来,甚至威胁到“陶瓷霸主”青花瓷的地位了。这时的装饰工艺也是日趋繁缛,其精细程度堪比珐琅彩,加上粉彩独有的粉润效果以及层次作用,当时的很多粉彩器都做得栩栩如生,所描述之物的质感、色调和空间都能得以表现。乾隆时期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也与皇帝的重视离不了关系,有大量记载证明,很多时候乾隆皇帝都会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形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乾隆时期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瓷都大量烧制,足以证明粉彩在当时的受喜爱程度,在器型方面,常见的官窑白地粉彩器有百鹿尊、九桃天球瓶、九桃盘及三果、戏婴碗等。转心瓶、转颈瓶、套瓶都是清乾隆年间首创的陈设瓷。民窑粉彩器以碗、盘、茶具为多,其中大量碗、盘也是用压风尾的锦地纹样装饰,做工一般较粗,即后人所称的“什锦”器。
粉彩瓷发展至今,除了各种仿古粉彩,陶艺家们也是绞尽脑汁地运用其他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希望能够不断创新,使得粉彩瓷得以继续发展,这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时代的任务。
推荐访问:宠儿|浅谈|粉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