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粗糙的“陶器”了,那时的人们只是运用它来装盛食物和水,并没有实质的艺术价值。而在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时候,彩陶作为那时的时代标志被人们熟知,于是开始有了艺术价值的体现,例如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稍晚发现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都是我国在当时制陶工艺发达的证据。当然,不得不提的是陶瓷发展历程在周代还有一次在实用性方面的巨大飞跃,就是陶器被大范围地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大家对制陶工艺越来越重视,从而有了“瓷”的出现。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精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
“陶瓷”被历史定义以后,门类五花八门,制作烧成方法、装饰手法、上釉技法、烧制温度等的差异使得陶瓷装饰的种类变得多种多样。陶瓷被分为了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釉上彩是指先在素坯上上一层透明或者白地或者色地的釉,入窑烧制后取出,然后再在已经成瓷的瓷面上进行绘画装饰,二次入窑,低温烧制后而成。釉上彩的代表种类有五彩瓷、粉彩瓷、新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既然釉上彩是指在瓷面上进行装饰绘画,那么釉下彩顾名思义,就是于瓷面之下进行彩绘装饰了。所以釉下彩的烧制过程就是直接在素坯上进行绘画或者直接上单色或多色的釉料进行高温烧制而成,所以釉下彩又叫“高温釉下彩”。它的特点是不易磨损、永不褪色、无铅无毒、光滑平整,但是由于是高温烧制,烧成的成功率比较低,可能会出现流釉、变形、开裂等等现象。釉下彩的代表是青花瓷、青花釉里红、颜色釉瓷、釉下五彩等等。而釉中彩比釉上彩和釉下彩都要年轻,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和技法,又称高温快烧颜料,相当于是临界于釉上和釉下的一种烧制种类。它的烧制方法是运用釉上彩的方法把颜料画在器面上,然后进行高温快烧,用1100~1260℃的高温快速烧制,时间一般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高温使得釉面熔融,进而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具有釉下彩的效果。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唐代就已经出现釉中彩了,大名鼎鼎的“唐青花”就是釉中彩。尽管《中国古陶瓷图典》没有把“釉中彩”同“釉上彩”、“釉下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并列归类,但实际上已经承认“釉中彩”的存在事实并且使用了“釉中彩”这个概念。书中关于褐彩、褐绿彩和白釉绿彩的条目中,分别介绍了唐代四川邛崃窑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中褐彩”、“釉中褐绿彩”、和“釉中绿彩”等特色品种。这就说明“釉中彩”这类彩瓷早在唐代已经创烧成功,成为另类的产品。
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兴起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最早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唐三彩。唐三彩的颜色并不局限于三种颜色,有时候会是多色的,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但一般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这种装饰手法在当时一反单色釉的常态,受到大力追捧,大多被作为陪葬品使用,也是因为唐代兴起的“厚葬”之风,使得唐三彩的需求量大的惊人。五大名窑的出现是在宋代,也就是定、汝、官、哥、钧。这几种窑都各具特色,通过装饰手法与技法的改变使得风格变得丰富,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令人赞叹。到了元代,虽说由于战乱导致文化产业停滞,可是在陶瓷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青花瓷成为了元代的代表。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青花在后世的发展中装饰技法也渐渐多了起来,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普遍使用综合装饰的方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
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则以白瓷为大宗,所以很好地促进了釉上彩的发展,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装饰的身上。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從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其装饰还是以釉上为主,而且是越来越繁复精美,工艺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先是五彩瓷的一枝独秀,到后来结合西洋彩料的珐琅彩,再到后面的粉彩至现代的新彩,个个都是可圈可点,都是我国传统陶瓷装饰的瑰宝。
陶瓷装饰题材种类繁多。可以这么说,从古至今所有人们能见到的和想象出来的都被划入了装饰的题材范围。不论是仕女皇族、山川树木、牛鬼蛇神又或是花鸟鱼兽,都成为了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今天笔者主要来说一说“花鸟”这一个题材。鸟语花香作为大自然中美的对象,早在三代上古,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绘事之妙,亦相继寓兴于此,与诗人相为表里。而花鸟题材的装饰还被分成了两大类,一个是以纹饰图腾为代表的花鸟纹装饰,还有一个就是以国画为基础的花鸟画装饰。纹样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形式上,还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手段、科学技术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在无文字的原始社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土著社会以及没有机会掌握文字的下层社会,各种图纹的记录,更是人们读解其文化的重要依据。花鸟纹装饰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只是一种记录的方式出现在石块上、山洞里和陶器上。大部分的花鸟纹饰都是具有吉祥寓意的,这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映射。清代的花鸟纹样种类繁多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像海石榴纹、葡萄纹、牡丹纹、绣球花纹、锦鸡花卉纹、孔雀纹和草虫纹等等,数不胜数。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花鸟画中的画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形态逼真。其中工笔花鸟在粉彩、珐琅彩中比较常见,而写意花鸟则在青花、釉里红和颜色釉瓷中比例较大,兼工带写也是现在的陶艺家们喜爱的一种技法,常常会运用在综合装饰中。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当代花鸟画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与工笔画的覆盖性和装饰性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讲,花鸟题材的陶瓷画受到中国画创作理念甚至西方绘画技术的影响,在色彩的选择、技法的应用以及构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加上陶瓷的装饰手法日新月异,很多的陶艺家也纷纷不再局限于一种装饰手法之中,而是使用多种的综合装饰手法,这就使得在花鸟题材的陶瓷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性的同时,以花鸟为题材的陶瓷综合装饰的艺术内涵及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更为丰富,使得现在的陶瓷市场更具生机和活力,这是每一个陶瓷工作者的目标和期待。
推荐访问:花鸟|浅谈|陶瓷|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