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冶》付梓于崇祯七年,直到民国才被重新发现。计成在书中表达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闲即诣,随性携游”也成为对中国文人士大夫造园精神的最好总结。贝聿铭作为最著名的华人建筑师,其一生设计了无数现代主义建筑,但落座于他故乡的苏州博物馆,真正体现了他将《园冶》的造园思想与苏派建筑、现代建筑相结合。苏州博物馆也被这位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称为建筑的“小女儿”。
【关键词】园冶;计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江南地区经过南宋到明代的发展已非常富庶,也形成了江南文人士大夫文化。明末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即使这个时候后金已经建国,在内忧外患、大厦将倾之际,江南地区依然能够保持歌舞升平,士大夫有足够的财力来修建私家园林。
计成所著《园冶》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定稿,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付梓,因为种种原因到民国才被重新发现。但是纵观明末文人所著之书,除了此时思想开放、百家争鸣,也涌现出很多介绍生活的随笔散文,如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李渔所著《闲情偶寄》以及张岱晚年的回忆集,都反映出了明末繁荣的文人士大夫和市民生活。
私家园林的设计以及园中的家具、摆件、花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他们反对“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传统观念,将“器”作为自己精神的物化形态,即使园中的石头也可以“俯流玩月,坐石品泉”。
然而古代的营造、筑园在当代已经难以直接运用到新的建筑园林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修建的仿古建筑,但是现代的建筑和园林依然可以借鉴古代传统的建筑和园林设计美学。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为《园冶》的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做一个参考。
一、造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冶》的造园手法
计成认为:“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为精而合宜者也。”(卷一“兴造论”)“因”,指园林中各要素要合理安排,以达到造景的目的。而“精在体宜”包含了设计的辩证法,“体”有得体之意,而“宜”则是设计的适度,园林中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因此园林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趣味,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建园林。“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村落,籍参差之深树。”园林根据地形位置而相地,有不同的景致。计成认为“相地”大致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地也体现了六种不同的闲适园居生活。比如计成认为山林地最胜,有曲有深,有平有坦,可以顺势营造,自得天然之趣,不烦人工。江湖地只要略成小筑,就足征大观,在园林中看烟水澹澹,渔舟唱晚,云流霞伫,可拟瑶池待穆王侍宴。
“市井不可园也”,计成在相城市地中第一句写到,但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建在苏州闹市区。“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苏博新馆背靠拙政园,南边不远即是狮子林,从新馆到旧馆(即太平天国忠王府)留有一道门,观众从新馆大门进入,再从忠王府出。其周围尽是苏州经典园林的围绕,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先生坚持“中而新,苏而新”的思路。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设计摒除了传统园林中的“叠石”等造园方法和木架结构建筑,以简洁的现代设计融入传统的白墙和苏式建筑的灰色,将园林的精华萃取出精神内涵,删繁就简。
那么何为“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不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卷一“兴造论”)《园冶》中计成强调了借景的重要性,“构园无格,借景有因”,但“因借无由,触情俱是”。意即构筑园林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借景有一定的依据,简单讲即美而不俗的景物可以“借”,借什么景物如何借就全憑兴趣。
借景是中国园林之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园方法,而在苏州博物馆中,也处处透着“借景”。在苏博展览厅一楼展厅,贝聿铭先生就利用一面玻璃墙借建筑外的“竹林”,将其引入展览厅,中国传统四君子之一“竹”之景如天然的装饰绘画,利用自然的光线构成和谐的室内装潢。窗前一长几,无分正反,然而观众却总习惯坐朝窗外,欣赏庭院美景,有“隐士弹琴于篁里”之意境。
博物馆走廊上的六边形窗框则更显苏派建筑韵味,窗外的小院植一棵树而已,但是却体现了“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的思想,这也贴合了现代设计中的极简倾向。
二、造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的造园境界
园林虽然是人工营造,但是要像天然形成的一般。计成在《园冶》中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了他理想的园林“山楼凭远”“竹坞寻幽”“轩楹高爽”“梧阴匝地”,因此无论园林中山林高凹、深曲亦或峻悬、平坦,都应“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共”。强调老子所说的“师法自然”的思想,也是造园的最高标准。
园林营造受到空间、材料、人力等客观条件限制,难以达到真正的“天开”,但“宛然”则道出了对意境的追求。园林营造恰如文人山水画,将万水千山收纳于寸纸之上,表现在“形似、神似、境似”三个层面。形似是对自然景物的模仿,神似将画论中的“写意”手法引用到园林设计中,注重抒发内在情趣。而境似则是形与神的结合体,境由心生“逸笔草草”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园林意境。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园林时,也借用了计成《园冶》中总结的“峭壁山”的做法,“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境游也。”因此,贝聿铭在设计苏博园林时,有意在北面以白色的墙为“纸”,以片石为“绘”,借用了米芾一幅山水画中的场景,来表现一种写意的境界。而观众站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前,贝氏设计了一个圆形的窗框来从外看到庭院景色,正表现了计成所说的“收之圆窗”。
推荐访问:设计思想|当代|建筑|园冶